,也不用太過擔心他會被大孩子欺負。
想到此,宋三郎笑道,“只玩耍不念書的書院肯定是沒有,不過有一些書院既能玩,又能念書,辰哥兒愿意去嗎”
宋景辰眨巴眨巴眼,有點想去。
宋三郎道“這樣吧,咱們先試兩天,若是你覺得書院好,那咱們就去,若你覺得書院太辛苦,就等辰哥兒長大些再去,你覺得如何”
宋景辰撲閃著大眼睛,“爹,明天就試試吧。”
宋景睿小狐貍知道弟弟喜歡玩不愛讀書,有意無意總在弟弟面前說去書院讀書有多好,可以認識好多有意思的玩伴。
宋景辰被宋三郎帶的很通透,宋景睿從小被宋二郎兩口子教授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宋三郎卻潛移默化用法家思想滲透兒子。
三郎教小孩做事既要遵守孔孟之道,亦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所以其實宋景辰一開始懷疑哥哥是故意忽悠他去上學,因為二哥哥根本就不是個愛嘮叨的人,更不喜歡一件事情反復說,直覺讓小孩覺得有點不對勁。
后來他開始相信哥哥的話,是因為小孩會觀察,他發現大哥哥同二哥哥自打去書院讀書以后,全都變得比以前更愛笑了,這是騙不了人的。
他信了,還把書院想象得可好玩。
宋景辰不知道的是,在陳宴安的書院讀書對他大哥宋景茂意味著什么。
京中權貴子弟為何都想進陳宴安的私人書院
這么說吧,陳宴安書院里的讀書人是可以鄙視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因為國子監里的勛貴子弟大部分都是混日子,反正只要進了國子監,科舉能不能成,都有個官做。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畢業包分配。
國子監里除了京城中的勛貴子弟,還有外地的學子,均為地方推薦上來的美其名曰有才能之士,實際上就是有背景的地方勛貴,若無關系,你試試
大家都是沖著不用考科舉來的,不科舉還能有官做,不想做官還能回家繼承家產,最不濟還能啃個老,如此多的后路,自然是咸魚多,想要跳龍門的少,就連應付國子監里的考試那都是合格萬歲,多一分都浪費。
是以,大夏朝國子監里的整體讀書氛圍真不咋地。
皇帝也不傻,國子監出來的人基本不可能分配到實權部門,都是一些邊緣角色,他真正重用的還得是正兒八經靠真本事考上來的科舉人。
是以,茂哥兒在陳宴安的書院不但有名師指導,有更好的讀書氛圍,所結識之人亦都是有抱負的同窗,對他來說,真的是一次人生中的重大轉機,他自然要把握住。
而對睿哥兒來講,宋二郎兩口子本身自己就讀書不咋地,要不然也不能連個秀才都搞不定,他們對宋景睿的教育死板、刻板、填鴨不說,偏偏倆人還自以為是,都覺得自己讀了那么多年書,總不至于教不了一個六歲小孩,不就是三經,百家姓,千字文嗎。
而當睿哥兒提出一些自己的質疑,兩人的答案永遠都是書上說得對,圣人說得對,你哪有那么多為什么,你還能比圣人更能耐
碰上這樣混合雙打的爹娘,若非睿哥兒聰慧,自身領悟能力強,小孩早都厭學了。
陳宴安為人原則性強不假,但他的教學思想并不迂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睿哥兒在書院里如魚得水,自然比在家里跟著宋二郎兩口子學習要快樂得多。
所以兩個哥哥喜歡上學是真心的,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