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眼前的東西,應長川不由略為好奇地挑了挑眉“這是何物”
說著,便緩步走到了殿中央那架巨大的木制品前。
管士銘額頭上瞬間冒出一層冷汗“啟啟稟陛下,下,這是樓”
他不但有些結巴,且話語間還帶著濃重的桂鳳郡口音。
幸虧桂鳳郡離原主所在的蘭澤不遠,江玉珣這才能勉強能夠聽懂他在說什么。
“啟稟陛下,這便是管先生最近正在做的花樓機。”
見江玉珣聽懂了自己的話,管士銘立刻松了一口氣“對,對”
同在殿上的幾名郎官,不由疑惑地看向前方那件半成品。
“花樓機”又名“花機”,是一種可以在紡織物上織出各類提花圖案的精密織布機,它的存在直接體現了華夏古代紡織業的最高水平。
最早的“花樓機”由女工發明,在大周立國以前便已問世后又經多次改良。
但總的來說,誕生不久的它還處于比較原始的發展階段。
莊有梨不由小聲說出了眾人的疑惑“這花樓機怎與我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見管士銘還在擦頭上的冷汗,江玉珣直接替他回答道“如果沒猜錯的話,這臺花樓機應當是管先生改良的。”
雖只是個半成品,但江玉珣看向花樓機的眼中已經寫滿了期待。
以制作棉布為例,工人首先要把棉花“紡”為棉紗線,而后才能把棉紗“織”成布料。
這兩步所用的機器完全不同。
歷史上的管士銘曾改進過紡紗機,但并未涉足“織”的領域。
見到這架花樓機之前,江玉珣也完全沒有想到管士銘竟然會制出此物。
“對,”終于緩過神來的管士銘連忙點頭說,“正是。”
他跪坐于席,始終緊張地看著眼前地板一動不動。
眼前這架花樓機已在管士銘的腦海中住了幾年。
可惜制作它所需的木料、時間太多,他實在沒有精力與金錢將其構想變作現實。
直到這次被桂鳳郡推至昭都,得到朝廷支持的他方才動手。
管士銘改良的花樓機和江玉珣印象里的完全不同,擔心介紹出錯,他不由輕聲朝管士銘道“管先生不趁這個機
會,好好同陛下介紹一下嗎”
管士銘雖無比緊張,但他也知今日這個機會實屬千載難逢。
“是,江大人”管士銘深吸一口氣,終于抬起頭看向自己所制的花樓機。
二十出頭的他常年待在木匠鋪里不出門,膚色也因此稍有些蒼白,長相也比江玉珣想象中還要清秀幾分。
相比起木匠,年輕的管士銘或許更符合人們心中有關“文人”的刻板印象。
流云殿上的燈火照亮了還未上漆的花機,看到它的那一瞬,管士銘的心情忽然平靜了幾分。
他努力組織語言,盡量放緩語速以保證語句流暢“花樓機通身度長一丈六尺,由調整經線開口的衢盤,還有使經線回位的衢腳構成。呃衢腳是用竹棍做的,一共有一千八百根之多。”
聽到這里,殿上眾人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一千八百根衢腳
怪不得管士銘做了這么多天才勉強做出一個半成品。
伴隨著管士銘的描述,應長川也將目光落在了衢腳之上。
他頗感興趣地問,“此物如何使用”說完又垂眸向管士銘看去。
徘徊在天子眉宇間的淡淡笑意,并沒有削弱他身上的壓迫感。
見應長川開口,管士銘慌忙又行了一禮接著開始介紹“回陛下的話,先由畫師,師”
然而這一回,被應長川看著的他卻又結結巴巴半天什么也說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