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南北的官道,如一根細繩穿過平原向平線的另一邊延伸而去。
今日昭都城外熱鬧無比。
最后一群自克寒來的馬匹,正順著官道向北而行,馬蹄之下生出陣陣黃煙。
而次嘉等人的身影,已漸隱于煙塵之中。
再遠一些,還有一些南遷桃延郡開荒的百姓,正在官兵的組織下攜家帶口沿怡河東行。
官道上忙忙碌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去處。
看了一會后,江玉珣忍不住從袖間摸出了一個圓形的木桶。
應長川緩緩轉過身,有些好奇地將視線落在了他的身上“愛卿手上這又是何物”
江玉珣沒有直接回答天子的問題,而是輕輕將圓筒放在了眼邊,并向前一步走到了女墻之前。
墻上的風有些大,他一抬手便有冷氣灌入衣袖。
江玉珣正打算放下圓筒整理衣袖,卻見原在他背后的應長川也隨之向前替自己擋住了北風。
他頓了一下,重新拿起了木筒。
江玉珣的視線在這一刻穿過筒身,直直地落在了官道之中。
城樓下的馬車隨之變得極大,仿佛就在眼前。
看清楚后,江玉珣終于笑了起來“回陛下的話,臣手上拿的這個東西名叫望遠鏡。是從西域那邊的人身上學來的。”
說著他便舒開掌心,把手上的東西露了出來。
前陣子他托管士銘做的就是這個木筒。
上回的折柔之行提醒了他未來在戈壁荒漠中行軍打仗,不但需要“司南”來辨認方向,更需要望遠鏡提前判斷敵情。
望遠鏡的成像原理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直接拿到手中都可以看到遠處。
江玉珣上初中的時候就跟著老師一道做過這種實驗。
制作它最大的阻礙便是鏡片。
大周所處的時代雖然已經有了“玻璃”,但它渾濁、易碎,透明度又很差,只能用來制成杯盞。
為了做出望遠鏡,江玉珣只得豪擲千金找人用天然水晶磨出鏡片。
而后又拜托管士銘和他的家人將鏡片嵌入木筒。
這一來二去便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望遠鏡”應長川不由將這個詞念了一遍,并于同時明白了它的用處。
望遠鏡這東西在現代尋常得不能再尋常。
但好久沒有用過它的江玉珣,還是忍不住將鏡片放在眼前再一次朝遠處看去。
他輕聲道“望遠鏡的制作成本雖高,但若能將它配入軍中,往后放哨行軍將會更加方便。更何況水晶也可由其他物品進行替換。”
大周的玻璃制作水平雖低,但也不是不能進步。
江玉珣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口氣制成現代那般透明、高質量的玻璃,但是稍加改造使其達到“能用”的水平,或許還是可以的。
說完,江玉珣不由湊到應長川的身邊,并將手中的東西遞到了他的眼前“陛下,您看看”
他原以為應長川會抬手接過望遠鏡,不料天子竟在這個時候彎下腰,借著他的手向遠處看去“好。”
江玉珣緊貼著應長川的那半邊身子突然不自在起來。
甚至就連耳根也跟著泛起了紅。
應長川的身高擺在那里。
他雖然彎下了腰,但仍不能好好看向前方。
江玉珣只能繼續向他靠近,并微微踮起了腳尖配合天子的動作。
乍一眼看去,好似攀在了他的肩上。
可惡,應長川自己沒有長手嗎
木筒與水晶制成的望遠鏡,遠重于現代
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