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吳蔚瘋玩了一早晨,繡娘心中的陰霾和不安被驅散了大半,這樣童趣的事情,在繡娘的記憶中屈指可數。
吃過早飯,張水生出門辦事,柳一娘子和劉老夫人開始洗全家的被褥,衣裳,打掃屋子院子,再有十天就要過年了,不管是窮過還是富過都要講究個干干凈凈,繡娘和吳蔚是客人,自然是不用做這些的,只需要在西屋待著就好。
往年的這個時候,是繡娘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候,有條件的街坊鄰居會送來布匹請繡娘幫忙做過年的新衣裳,除此之外繡娘還要喂雞,喂豬,打掃牛棚,做一日三餐,幫著娘親一起打掃家里,清洗被褥,從早上睜開眼睛一直忙到半夜,點著油燈給人家做衣裳,直到除夕那天下午才能輕松一些。
忙碌了一年的莊稼人在臨近過年這幾天大都是不干活的,要好好休息,繡娘的母親還要趕集,采買過年要用的東西,家里所有的重擔便幾乎都落在了繡娘的身上。
而分家出來的第一年,繡娘正享受著從未有過的閑適。
吳蔚和繡娘靠著堆在墻角的被褥上,腿上蓋著柳一娘子給的小薄被子,挨在一起。
吳蔚單手捧著張成給的雜記另一只手的食指不住略過自己讀過的部分,繡娘在一旁聽著,看著。
吳蔚倒是沒指望如此就能教會繡娘認字,只是想借此機會讓繡娘過過眼,熟悉熟悉字形即可。
這本書里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民間的風俗,還有一些野史,繡娘聽得津津有味,吳蔚也對這個時空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讀了幾章,吳蔚提出教繡娘認字,一人又取來文房四寶,拿了些剩下的紅紙鋪到桌上,吳蔚先教了繡娘握筆的方法,糾正了一下繡娘的手勢,然后便在紙上寫了一到十,這十個字。
除了“四五六七”外,剩下的幾個字繡娘都是認識的,用了不過一盞茶的功夫,這四個字也認識了,吳蔚讓繡娘一邊讀一邊寫,一個字寫了十遍,寫“一一三”和“十”還尚可,另外幾個字卻被繡娘幾乎寫成了一團墨跡,看著自己寫的東西,繡娘的臉霎時紅了個徹底,就像做錯了事情的孩子,想要用袖子擦又猛然停住了,想要用手擋又知道擋不住。
吳蔚從未見過繡娘如此羞赧的表情,連忙說道“哎呀,怪我怪我是我教的不對”
“對不起。”
“不是,這件事兒真的怪我,你等著啊,我馬上回來”
吳蔚穿鞋下地快步走了出去,不禁懊惱繡娘從來沒握過筆,自己怎么能用教現代孩子的方式去教繡娘呢硬筆和軟筆本身就不是同一個啟蒙方式,用毛筆寫字還注重一個力道,稍有不慎就會寫會的,你也別總上吊,上吊的大年下的,多不吉利啊。”
柳一娘子激動得半宿沒睡著也起來晚了,等她穿戴好來到院子里的時候,吳蔚和繡娘已經把院子給打掃好了,用積雪在院子里堆了兩個雪人,吳蔚找到了一些小石子和樹枝給雪人做了眼睛和手,兩個人的臉頰和雙手凍得通紅,卻笑的很開心。
柳一娘子也被這樣快樂的一幕所感染,站在原地注視了片刻才招呼道“大冷的天在外面瘋,快回屋,我去做飯了。”
吳蔚這才拉著繡娘的小手,倆人高高興興進去暖和去了。
和吳蔚瘋玩了一早晨,繡娘心中的陰霾和不安被驅散了大半,這樣童趣的事情,在繡娘的記憶中屈指可數。
吃過早飯,張水生出門辦事,柳一娘子和劉老夫人開始洗全家的被褥,衣裳,打掃屋子院子,再有即考了一下聽寫,繡娘全部都寫對了,吳蔚還特意觀察了一下繡娘的筆順問題,發現就連筆順都沒有錯。
吳蔚很驚喜,難怪繡娘的女紅可以做到如此程度,吳蔚在繡娘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專研的勁頭。
吳蔚本想今天的課程就到這兒,但看著繡娘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樣,便又教了她“東南西北”四個字。
就這樣,吳蔚和繡娘一對一的小課堂在劉家的西屋開課了,別看繡娘已經十九歲了,求知欲和記憶力跟小孩子差不多,吳蔚小課堂一直進行到臘月一十七當天,繡娘共學會了一百多個基礎常用字和一首飛雪,掌握的非常踏實,怎么考都不會錯的那種。
后來,吳蔚偶然間從柳一娘子的口中得知自從吳蔚教繡娘認字以來,繡娘每天下午放學后和清晨天剛亮的時候,繡娘都會跑到院子外面找一截樹枝在雪地上寫寫畫畫的。
吳蔚不禁感嘆繡娘要是生在藍星,以她的勤懇和專研一定能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