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生對吳蔚說道“妹子,這便是第三家,你叫人吧。”
這最后一家,共有母女四人,母親不過四十出頭,卻已能看見白發,大女兒和繡娘的年紀相仿,二女兒十四歲,三女兒十歲。
一家四口的衣服均是洗得發白,補丁套著補丁,雖不是面黃肌瘦的病態,卻也能看出營養不良的樣子。
看的吳蔚一陣心揪,繡娘更是眼眶一紅,她也曾撿姐姐剩下的衣服,縫縫補補,直到糟了,爛了還是舍不得丟掉,這樣的生活繡娘太明白其中滋味了。
一看到繡娘和吳蔚,那女子便說開了,將家中的情況和曾經的不幸悉數傾倒出來,卻沒有哭,表情木木的偶爾看向吳蔚和繡娘時,目光里帶著一絲懇求。
故事其實很簡單,不過是男人干活時不小心砸了腳,破了個大口子,敷了草藥卻高燒不止,沒多久就去了,種的本就是族中的公田,在那些族老眼里女兒早晚是別人家的,便將田地收了回去,一晃五年過去為了養活每一個孩子,曾經的瓦房也不得不賣掉,換了個茅草房住著。
大女兒因家貧遲遲無法出嫁,娘兒四個什么苦活,累活都做過。
從前,他們夫妻也曾幻想過美好日子的。
女人的聲音倒是平靜,只是目光木木的,不見一絲淚花,或許是日子太苦,眼淚早就流干了。
倒是另外幾個小的,聚成一團,三雙眼睛希冀又渴望地望著吳蔚和繡娘。
繡娘幾乎想當場答應下來,還是將目光投向了吳蔚。
吳蔚哪里頂得住如此“矚目”
吳蔚嘆息一聲,將李鐵牛這個麻煩說了出來,誰知她們非但沒有退卻,反而愈發堅定起來。
那婦人說道“兩位姑娘放心,這些年我們娘幾個什么潑皮無賴沒見過若是那人真敢動粗,我定然擋在兩位姑娘前頭。”
吳蔚答道“倒也不必,我雖然有心找一門
佃戶幫襯一二,
卻也沒有利用人家的意思,
有些事兒總要事先說明白的,咱們都坦蕩些。”
婦人連連稱是。
吳蔚看了繡娘一眼,繡娘會意,說道“你們準備一下,這幾日就可以過來了。”
小院內,孩子的歡呼和婦人的道謝聲,疊在一起。
幾日轉瞬而過,那家母女四人來上工了。
婦人母家姓李,夫家姓張,吳蔚和繡娘都叫她李大姐,農具都是現成的,吳蔚還答應了盡快買一只耕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