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呢
似乎也沒有那么不習慣了。
吳蔚有時候會暗自設想若自己不是獨生子女,那就好了。
至于到底“好”在哪里呢吳蔚卻不敢想。
午后,吳蔚去借了牛車回來,如今吳蔚和繡娘在張家村的信譽已經足夠借來一頭牛了。
板車就卸在院子里,牛則被吳蔚牽到了后山,青草管夠。
翌日一早,吳蔚和繡娘把鐵鍋放上板車,趕車上路了。
老牛認路,并不需要吳蔚費太多力氣,出村的路上遇到的村民無不和二人打招呼,和繡娘打招呼的人比吳蔚還要多。
吳蔚略感驚奇,問道“繡娘,你是什么時候和這些嬸子,姐姐妹妹這么熟的”
繡娘捻唇輕笑道“還不是二姐村里就沒有她不熟的人家,別看二姐懷著身子,每日找她說話的人可多了。村里的嬸子和姐姐們從二姐那兒聽說我針線活不錯,就帶著繡樣來找我看,一來二去的就熟了,你挖魚池的那幾日,我還幫一家人做了兩床被面的繡樣呢。”
吳蔚贊道“你這個刺繡外交不錯嘛,繼續保持。”
二人有說有笑,坐在牛車上也不用費力,很快就到了市集。
這邊的市集比張家村上的市集要大一些,東西也更全,今日是望日,不少農戶拿了自家的農貨來賣,街上人山人海,叫賣聲不絕于耳。
吳蔚卸下鐵鍋讓繡娘在原地稍等,她去栓牛車,市集上有專門停放牛車馬車的地方,只需三文錢草料管飽,還有人幫忙看著,和藍星上的停車場差不多。
一盞茶的功夫吳蔚回來,把一個巴掌大的牌子交給繡娘,隨后抱起鐵鍋。
“這是”
吳蔚打趣道“停牛車的憑證,可別弄丟了,沒有這個牌子人家可不讓咱們提車。”
繡娘連忙把木牌揣到懷中,貼身放好。
吳蔚別過頭,偷笑。
街上人多,好在有鐵鍋開路,繡娘拽著吳蔚的袖子跟在后面,一路直行到中街,“成記”的幡子高高懸在木樁頂端,隨風擺動。
“快到了。”
“嗯。”
隨著腳步的移動,有節奏的打鐵聲傳入耳中。
再走近,熱浪襲來,成記鐵匠鋪到了。
幾名肌肉虬扎的男子一字排開,一人一爐正在打鐵,每個爐子旁邊侍立一名學徒,負責些沒
有技術含量的活兒,
,
添火,遞東西之類的。
“繡娘。”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