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的名錄一家一份,三家按了手印,里正落了印鑒,再無反復的可能。
吳蔚和繡娘拿走了遷戶的文書,拜托張水生抽空把繡娘的戶籍落到張家村。
至此,一場分家畫下了句點。
繡娘和吳蔚回家后便把四十二兩銀子交到柳老夫人手上,不過老人家只自留了二兩銀子傍身,剩下的都退了回來。
吳蔚和繡娘早就用切實的行動證明了,住在這里,柳老夫人根本不需要銀子。
秋老虎在抖了幾場威風后,終于敗下陣來,秋高氣爽,落木蕭蕭。
小院后面,一座牛棚和馬棚已然竣工,這個家愈發生機盎然。
吳蔚請了一批人在后山順著地勢開鑿的山洞,已進行了半個多月,工錢是一口價定好的,十兩銀子。鑿出吳蔚滿意的樣子即可,開鑿出來的石料,木材,吳蔚都不要,交給工人們拿到專門的市集上去售賣,只有一條,安全要保障。
很多人無法理解吳蔚花銀子開鑿這個山洞的行為,吳蔚心里卻是明白的。
她打算入冬的時候在山洞前面的平臺上凍些大體積的冰塊,用后草席裹嚴實了儲藏在山洞里,待到來年夏天便可用來消暑,或做成冰碗食用,還可拿出去售賣。
吳蔚在書中讀到過古代大戶人家就是這么做的,來到清廬縣后吳蔚卻并沒見過類似“冰碗”的食物,到時候自己可以和百味樓談合作,讓他們自己派馬車來取貨,這可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這山洞還有另外一個用途,除了儲藏冰塊,它還能放下比地窖多出十幾二十倍的糧食,甚至可以住人
這才是吳蔚最根本的目的。
那個尚未出世的,立于湖底的牌坊終究是吳蔚的一塊心病。
她要不惜一切代價,救下盡可能多的人。
吳蔚的山洞一直鑿到快入冬才竣工,原本那就是一個山洞,工匠們對山洞進行了擴容,并按照吳蔚的要求,一邊挖掘一邊安置了不少承重結構,確保山洞萬無一失。
建成后的山洞足有五六個小院那么大,光是挖出去的石料就賣了不少銀子,山洞里自帶冬暖夏涼的屬性,別說貯藏冰塊了,就是住上幾十,上百人也是足夠的。
就在吳蔚準備買點鞭炮慶祝一下的時候,一條改天幻日的消息傳到了清廬縣。
宣德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梁朝皇帝駕崩,謚號賢明顯仁皇帝,廟號仁宗。
太子繼位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