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柳翠翠和李鐵牛還聽說清廬縣的學堂,名氣不大,在毗鄰的幾個縣城里算是差的。
這一帶最好的學堂,在泰州城里
泰州學堂算是半個官學,由平燕王老千歲一手創辦,因為這里面有藩王背景,所以師資力量很雄厚,不僅聘從各地學堂挖來名師,還有身系功名的秀才,舉人定期來講學,據說還聘到了幾位從朝中榮休的老臣到學堂里來授課。
就這一帶的州府,把官學也算上,沒有哪家的底子能比得上泰州學堂的,可以說要是能把孩子送到泰州學堂,那就相當于一腳邁入了朝堂,要是被哪位宿儒看上了,連了姻親,更是平步青云,扶搖直上。
聽說當年清河縣的知縣張成,也曾在泰州學堂求學過兩年,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轉到了其他的學堂。
聽到這個消息,柳翠翠和李鐵牛的心臟砰砰直跳,喜不自勝,仿佛自家兒子馬上就能出現在泰州學堂里,假日時日便能披紅掛彩,跨馬游街了。
他們回家之后就提著禮物到了柳大虎的開蒙先生家,詢問有關泰州學堂的事宜。
誰知先生卻勸二人打消這個念頭,泰州學堂只收有泰州戶籍的適齡學童,外地來的學子雖然也能入學,但是那叫“借學”,最長不能超過三年,且一生只有一次。
所以許多外地學子分外珍惜這三年機會,一般來說都是已學有所成,準備參加科考的,為了穩妥起見才會帶著束脩到泰州學堂去“借學”,從學堂出來就直接參加科考。
而且“借學”的束脩比正常入學的高了一倍不止,所修的每一門功課都要單獨給授業先生一筆束脩。
如柳大虎這個年紀,又非泰州戶籍的學童,想去泰州學堂“借學”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柳大虎的授業先生深知這家人的品行,已于去年年底就提出請辭,打明年起就不再教柳大虎了。
但他還是本著為人師表的心,勸告柳翠翠和李鐵牛,柳家并非書香門第,家境又一般,實在是沒有必要掏空家底把希望都寄托在柳大虎的身上。
況且柳大虎資質平平,性情頑劣,泰州學堂那種地方也未必能容得下他。
與其耗費舉家之力把人強塞進去,再被趕出來,不如就近找個學堂,若是柳大虎再長大些,能明白父母的苦心,發奮苦讀,若干年后能博個秀才的身份回鄉,令家中田產免去賦稅,就已然是柳家的造化了。
言下之意很明確柳翠翠和李鐵牛夢想中,柳大虎能金榜題名,博得一官半職,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三歲看八十,柳大虎的授業恩師從柳大虎三歲開始授課,教了柳大虎六年,自己的學生未來是什么發展,當師父的能不知道嗎
奈何柳翠翠和李鐵牛就像被鬼迷心竅了似的,鐵了心要把柳大虎送到泰州學堂,可無論是戶籍要求,還是入學需要的銀子,他們都望塵莫及,愁的夫妻二人連日唉聲嘆氣。
直到
柳翠翠聽從泰州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