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王看著面前神情呆滯,滿臉憔悴的吳蔚,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柳翠微的身影。
那是在貞節牌坊設立的前幾日,在東方瑞和高寧雪離開泰州,前往京畿后的幾日后,宜王便找到了柳翠微,將吳蔚已經在大海中喪生的消息告訴了柳翠微。
那個時候周爺的幾位水手也回來了,有了他們的證詞,再加上吳蔚遲遲未歸,柳翠微最終還是信了。
宜王能看得出,在聽到吳蔚已經遇難的消息后,柳翠微處在了崩潰的邊緣。但她強打著最后一分理智,不肯失禮于人前。
宜王安慰了柳翠微幾句,拿出一早就擬定好的單子,上面是宜王府對吳蔚的撫恤目錄,以及周老爺子也給吳蔚準備了一份。
兩張單子上的東西,足夠柳翠微全家生活幾輩子的了。
柳翠微看過單子后,反而更傷心了,臉色蒼白地起身,想要告退。
柳翠微的反應完全出乎宜王的預料,在宜王最初的設想中,柳翠微是該傷心的,畢竟她和吳蔚的關系但宜王覺得,他還應該從柳翠微的臉上看到“因禍得福”的喜悅才是,別說是兩個對食的女子,就是正常夫妻,丈夫死后能得到這么大一筆撫恤,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好事。
可柳翠微沒有,宜王甚至能感覺到她那幾欲噴發的怒意,若不是礙著自己藩王的身份,柳翠微說不定會痛罵自己一頓,正是自己的決定,吳蔚才會死在了海上。
宜王看著柳翠微轉身,直到柳翠微的一只腳已經邁過了門檻兒,宜王才出聲叫住了柳翠微,請她回來重新落座。
看著柳翠微那猶如斷線珠子般的淚水,看著她滲出殷紅的下唇,適才還紅著眼睛不肯落淚的人,不過一個轉身的功夫便哭得這般傷心,宜王知道這利誘的計謀,怕是不成了。
宜王嘆了一聲,對柳翠微說道“本王知道你傷心,出了這樣的事兒,本王也同樣心痛,正是出于對吳蔚的器重,本王才會派她去執行這次任務,本王對不住你們。”
扶桑之事已塵埃落定,宜王便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柳翠微講了一遍,并告訴柳翠微吳蔚做了一件為國為民的好事兒,她成功阻止了一場對大梁的進犯,至少保住了數十萬百姓的太平日子和身家性命,她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