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答應了”
“是,柳翠微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她表示她還可以不要本王的撫恤和朝廷今后的供養,只有一個要求,貞節牌坊上的名字,必須要是你的。而且石板上所講述的事跡,也必須由她親手撰寫,若是本王不肯答應,她寧可死了,也不立這個貞節牌坊。”
吳蔚眼前一花,反應過來時,整個人已經從椅子上跌坐下來,癱軟到了地上。
宜王不知何時來到了吳蔚的面前,將人從地上拉了起來,看了看滿臉淚痕的吳蔚,不忍道“你要是不舒服,就先回去休息吧,明日本王派王府的大夫再去給你看看。”
吳蔚卻搖了搖頭,唇邊口中盡是苦澀,她顫抖著聲音,沉聲道“殿下也答應了”
宜王想到那日柳翠微一人,面對數十個村子的里正和村長,那纖細的身影挺得筆直,明明勢弱,卻不肯退讓半步的模樣,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了幾分敬意,感慨道“不是本王答應了,你也不想想,你們兩個女子,如何立的貞節牌坊這不是要全天下人都戳他們的脊梁骨嗎可柳翠微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甚至當場掏出一條白綾,揚言說若是他們不答應,這貞節牌坊之事,絕無可能,大不了便是三尺白綾,掛死在我的宜王府里咱們大梁并不限制女子改嫁,一時間讓他們到哪里去找已經為亡夫守節三載的女子最后幾十個村子的里正和村子,同意了柳翠微的要求,不過他們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柳翠微撰寫好碑文以后,他們要潤色。柳翠微想了想也答應了。”
最后的結果是柳翠微為吳蔚立了一個貞節牌坊,石板上記錄的事跡,也是她們在一起后的點點滴滴,字字情真意切,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忍不住潸然淚下。
柳翠微用她的方式,成就了兩個女子的夫妻之名。
可那么多的村長和里正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雖然保留了柳翠微和吳蔚的故事,卻使盡渾身解數做了“潤色”,使得全文沒有一字能體現出吳蔚的女子身份,用他們的辦法,模糊了吳蔚的真實性別。
若不是知情人,根本就不會想到,這個名叫“吳蔚”的可憐人,竟然是女子。
也不會有人知道,那石板上記錄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主人公竟是兩個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