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宣五年,三月十二。
宜王高衡號稱率領五萬大軍親出泰州,攻打清源縣。
這次親征,宜王帳下的將領幾乎全體出動,一同隨軍的還有宜王的庶長子,年十六歲的高懷,而宜王的嫡次子,年僅十歲的高慎,則留在了泰州,監理泰州軍政。
在梁朝的史書上,這場戰役被稱為“清源之戰”,它是梁朝自建國以來,第一次由皇室宗親掀起的,以反叛朝廷為目的的戰事,同時也打破了梁朝維系穩固了百年之久的太平時代。
當然,也有泰州當地的一些民間史料記載稱宜王所率領的軍隊,實際上只有兩萬人左右,其中有一萬五千人為泰州府兵,余下的則是征召的泰州百姓。
就是因為這一史料,高衡被世人詬病了多年。
按照宮廷史料記載,宜王高衡就藩之時,朝廷只批準其坐擁府兵八千,但在“清源之戰”之時,宜王府的府兵至少有兩萬人,這遠遠超過了朝廷規定的最高標準,是以許多人都合理懷疑宜王高衡并非“局勢所迫”,而是早有反心,就藩后一直都在招兵買馬。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只是當年那個起兵反叛的高衡,若是知道世人對自己的評價會是如此,他還會不會為了提振士氣,虛報了自己的部隊數量
宜王高衡總共也就帶出去了一萬八千人的隊伍,所謂的五萬大軍,不過是一場虛張聲勢罷了。
這在歷史中并不少見,屬于行軍打仗的基本操作,還有人將八千人號稱成二十萬的。
隨著這場戰事的打響,一直縈繞在吳蔚心中的那個疑問也得以解開。
那就是宜王究竟有多少兵馬他的兵馬又都藏在了哪里
此次宜王帶出去一萬八千人,只在泰州留了一千人的兵馬據守城池,除了清源縣外,宜王在作戰之前向毗鄰的五縣各派去了一千兵馬,所以宜王府的兵馬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在兩萬五千人左右。
而吳蔚所好奇的并未在泰州城內看到大型的練兵場,是因為宜王將高于朝廷規定的那些府兵,全部藏在了泰州周邊的礦山里。
這還要多謝當初吳蔚獻上的那個化肥的配方,宜王為了得到化肥,提高糧食的畝產量幾乎掏空了泰州城外的兩座礦山,這些礦山因隸屬于官家,常年有士兵把守,一般的百姓都不能靠近。
宜王不僅在里面藏了士兵,軍械,還將增產所得的大批量的糧食都藏在了礦山里,那周圍沒有住戶,十分安靜隱秘,在洪水和時疫爆發以后,宜王還將這些糧食分配給了城內及其周邊的許多米莊,既緩解了百姓的糧食慌,同時也變現了大量的白銀
就算沒有吳蔚提出的那個“樂彩坊”的計策,宜王彼時的銀子也足夠他打幾場大消耗的戰役的,有了日進斗金的樂彩坊之后,宜王便再也沒有了對錢糧后續無力的顧忌
關于除了清源縣外,另外的五縣,清河縣知縣張成,清流縣知縣夏威,這兩縣選擇了歸順,另外
的三縣選擇了忠君。
宜王在此事上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狠厲,選擇忠君的這三縣知縣,被宜王府的士兵就地斬殺,連同其親族老小,甚至是縣衙中的衙役,捕快,捕頭,刀頭,師爺所有相關人等,全部殺絕。
這些人的人頭,則被士兵帶回了泰州,用來祭旗了。
宜王的狠辣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甚至連被殺掉的那幾名知縣都沒想到,宜王派來的使者連威逼利誘的環節都免了,一番游說遭到拒絕后,竟直接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