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時間太短,云舒根本來不及研制出可以遠距離打擊的炮彈,這就導致了炸藥的殺傷力雖然不錯,但距離卻成了最大的問題。
總不能親衛隊騎著馬帶著炸藥四處亂跑,往人堆里丟吧。
于是云舒只能改變思路,以守代攻,以不變應萬變。
城外幾百米外,交錯著挖了十多條一人多寬半人多深的壕溝,其上用草皮遮掩,壕溝內躲著各支親衛隊。他們除了佩戴常規的弓弩和刀劍外,每人還帶了十多只帶著引線的炸彈筒。
炸彈筒的樣式與手榴彈相似,只是原先手榴彈木柄的位置,仍舊包裹著炸藥,這就導致炸藥的填充量很多,威力也更大。而云舒做成手榴彈模樣,也是因為有把手的話,可以扔得更遠一些。
而壕溝前方是陷馬坑。
這些陷馬坑并沒有挖得太大太深里面加入尖刺,一個是因為荊棘鐵器不夠多,還有一個是原因,則是時間來不及。
這些陷馬坑多為半尺長一尺深,密密麻麻分布在最為平坦的路面上,分布約有一丈多寬。陷馬坑上方,同樣覆以草皮遮掩。
而這些陷馬坑最大的用處,是讓馬失前蹄,讓沖陣的騎兵從馬上跌落。而這個距離,剛好在壕溝內躲避的親衛隊的射程內。
不論是躲在壕溝內的親衛隊,還是站在城墻上的云舒,都在靜候突勒兵的出現。
未時初,突勒騎兵終于出現在了云舒的視野當中。
而躲在壕溝內頭頂上插滿樹葉和草的曹誠,也觀測到了突勒軍的動靜。
首先出現的自然是余達所率領的騎兵,西州軍的連弩還是能給突勒騎兵帶來殺傷力的。
突勒兵大約是沒有料到西州的弩箭有了改進,原先打算硬頂一波,就可以短刀相接,以人數優勢沖擊對方陣型,但沒想到西州軍的弩箭像是用不完一般,前面的人接二連三倒下,他們才沖到刀槍范圍內。
到了近前,西州軍全體改弩為刀,以陌刀大力對抗突勒騎兵的短刃,雙方各有優劣。
一擊過后,雙方散開,隨后重新騎馬沖殺。
騎兵的高機動性,以及巨大的沖擊力,是步兵比不了的。
雙方打得有來有回,但是站在城墻上,以望遠鏡觀察戰況的云舒卻知道,余達這邊的并沒有什么優勢。
由于城內需要人留守,而且這還是第一波交鋒,雙方皆有試探的意思。余達這邊出動的人數只有五千余人,但對方至少是西州軍的三倍有余。而兩方廝殺的戰場后方,是突勒兵的大隊人馬。
旌旗飄飄,除了三萬騎兵之外,突勒這次居然還帶了將近五萬人的步兵。
阿依木迂回去烏思的人數,跟這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云舒臉色深沉,兩方加起來,突勒此次出動了近十萬人,這是對西州勢在必得
原書中并沒有描述此戰的突勒軍人數,因為在此之前西州軍已經彈盡糧絕,書中描述更多的是西州軍的慘狀,以及西州百姓
的決心。
云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到來,改變了一些事情,導致了此戰的時間和人數都產生了偏差。
4本作者瓏韻提醒您最全的穿成炮灰皇子后盡在,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