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時候,伊麗莎白如果講一句母親做事應該公平,要買就讓五姐妹一起買,情況會急轉直下。
原本班納特太太笑著答應給小女兒多買一條新裙子,沒有一句抱怨。
在聽到二女兒的話后,她的臉色瞬間晴轉多云,開始絮叨她的神經又痛了,要養女兒真不容易等等。
類似情況時有發生。
哪怕最后是五姐妹有了一樣數量的新裙子,但只要不瞎都能看得出來母親對女兒們的態度不同。
當然,家中也有伊麗莎白喜歡的人,喜歡大姐簡的溫柔,也喜歡父親的學識。
對于家教艾莎的到來,談不上滿意與否。既感謝艾莎教導的禮儀,認同這方面她的能力不錯,但也認為她在別的學識方面有所不足。
艾莎的閱讀量比班納特先生差遠了,班納特家書房里的書,她有很多都沒聽說過。
不過,伊麗莎白承認艾莎鋼琴彈得好,而不只彈琴好,性格也謙虛。
不會像三妹瑪麗,學會了一首曲子就要迫不及待地在人前展示。偏偏有些時候,瑪麗著急展示又會彈錯音調。
布蘭度看了來信,沒有以此認定那是班納特家的全部真實情況。
首先謝謝伊麗莎白愿意說出真話,能講出她認為其他人有什么缺點,也算顯示出對“弟弟”的親近。
不過,眼見不一定為實,人難免會有偏見。或該說,要看到表象之下的深層原因才行。
比如說瑪麗為什么喜歡迫不及待展示琴技是一味地賣弄才藝嗎
布蘭度見過班納特一家人,瑪麗相貌在一群美人中顯得最普通。
瑪麗又是夫婦倆的第三個孩子,不像簡與伊麗莎白接受了父親幾年的悉心教導,也不似凱瑟琳與莉迪亞有母親的一些偏愛,她是被忽視的那一個。
相貌普通外加被忽視,這種童年讓瑪麗想要在人前表現自己的才藝,就是內心渴望獲得關注。
某些方面,原主與瑪麗相似。
原主被送到海濱小鎮,哪怕在錢財上沒有被虧待,但是親情上嚴重缺失,某種程度也是被放棄了。
瑪麗之前沒寄信來斯卡伯勒,直到今年元旦見了面,就保持著每月一封的頻率通信,每次來信都非常厚。
寫她辛苦練琴的細節,寫她讀著大部頭冗長的神學書,以及表述讀書感悟到的一大串道理,還問“弟弟”有沒有推薦書籍。
布蘭度清楚這位三姐有些自卑,所以才會在年初感覺到自己的溫和態度后才邁出了接觸的腳步。
一旦瑪麗開始寄信,就想一股腦地把她能說的話都講出來,是因為家中沒其他人會聽,也是要找一個人證明她也能有閃光點。
布蘭度不認為瑪麗做錯了。哪怕她在最開始兩個月的信中寫的神學讀后感內容多數都在生搬硬套,行文用詞罕有真情實感。就像讓人嚼了一塊沒味道的臘肉,但不能一味居高臨下地批判她學問不好。
學得不夠好。可能是能力問題,可能是態度問題,也會是環境問題。
這事不能責怪家教艾莎,大部頭的神學解讀不屬于女子必備的通俗才藝,聘用她時就沒提出這方面的任職要求。
如果要找一個人來負責,必是班納特先生。
作為父親有一屋子的書,聽起來學識不錯,為什么不能指點沉迷讀書的三女兒呢他又不工作,一點也不忙,躲什么清閑
布蘭度當作看不到班納特太太自作自受的憋悶,而把問題拋給班納特先生不讓他繼續隱身。
“父親,您知道的,之前我給瑪麗寄了一些書,她收到了嗎”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沒頭沒尾。說的是家教,怎么突然扯到寄書
班納特先生的神色卻更不自然,他知道為什么有此一問。
妻子偏心小女兒的大話張口就來,不想一想布蘭度是不是知道內幕。
兩地時有通信,沒有特意瞞著誰。按照伊麗莎白的性格,一定會把真話對布蘭度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