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納特太太一改往日絮叨。
今天,她忍住了。清楚記得休謨臨死之際的囑托,讓她好好教育女兒,并且祝福她家庭和睦。
現在開口的話,就該說讓莉迪亞與凱瑟琳不要一味貪玩,改一改對學習敷衍的態度。
這話說出來能讓人高興嗎
班納特太太不可避免地偏心,讓小女兒在吃飯時放松一些吧。
在桌下踢了丈夫一下,示意他講點什么。
壓力給到了班納特先生的這一邊。
班納特先生在家中習慣性安靜,冷不丁被妻子踢了也是尷尬。
他把注意力從食物上移開,然后就發現凱瑟琳與莉迪亞正在大大咧咧地打量于連。
這是心堵的感覺
對這一幕,班納特先生不是毫無準備。
早在斯卡伯勒鎮就被布蘭度提醒過。兩位幼妹行事大膽,十二三歲的年紀很喜歡漂亮的人與物。于連的到來99會引起兩人的過度關注,或許還有冒失的行為表現。
此時,作為一家之主該怎么辦
班納特先生不會遷怒旁人,相貌好不是家教的錯誤。
他被布蘭度建議,作為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欣賞美麗事物沒有錯,凡事卻不宜過界。
道理,他懂。
實際操作,很生疏。
班納特先生還在想要怎么講,莉迪亞就先開口了。
莉迪亞好奇地問“索雷爾先生,您為什么選擇來英國是覺得這里比法國更好嗎”
這個問題過于直白,結合英法多年爭斗的時代背景,如果不是出自十二歲孩子之口,簡直令人懷疑有故意刁難的成分。
于連早就感到了兩個小女孩的灼灼目光。不是從進餐廳的這一刻,而是從今天下午下馬車起,他就被高度關注了。
經過神學院的磨礪,他對人的善意與惡意愈發敏感。
這兩位小姐把「喜歡看美男」這句話寫在了臉上。
可能是年齡尚小,這種眼神尚未令人感到冒犯,也沒讓人覺得厭惡。
于連不能說沒有一絲不適,但他無法抱怨。
布蘭度提前在合約里說明,希望家教能引導妹妹行事有度。
這個“度”,以雇主的判斷為準。寫明這一條,可不就表示要教導的孩子性情有不妥之處,做老師的要有心理準備。
三百英鎊,果然賺得不輕松。
有令人放松愉悅的工作環境,卻也難免有頗具挑戰性的工作難題。
于連溫和回應莉迪亞,“趁著年輕,我出國看看。朗博恩是很美麗的地方。”
然而,法國是祖國,他一個字也不提,其實就是對波旁王朝的極度厭惡。
莉迪亞聽不出于連的潛臺詞。“您覺得這里美麗,可以多呆幾年,大家一定都會喜歡您的。”
“謝謝。”
于連微笑,但不認為會多呆幾年。
在一年工作合約到期后,帶上這筆高額年薪,他想去倫敦找一找出人頭地的路。
如果有的選,希望以真才實干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不是靠娶貴族的女兒進入上流社會。
在見到班納特先生后,他確信了父親不一定冷漠自私,溫馨的家庭生活是存在的。那么自己對于婚姻是否能有不那么功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