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雙方還是憑經驗說話,沒上物理學的受力分析。這與如今兩校的教學核心思想不在自然科學上有關。
此時,就聽牛津大四學生托馬斯拿出殺手锏。
“在船術上,牛津更勝一籌,有實例為證。今年的劃船比賽,是我們贏了。”
兩校前幾年舉辦過別的體育比賽,而今年六月第一次舉辦劃船比賽。
劃船比賽,一船八人。這場賽事由劍橋向牛津下了戰帖,結果卻沒能奪冠。
托馬斯這一句堪稱絕殺。
劍橋人可惡這樣怎么反駁
唯有在下一場獲勝,才能狠狠還擊回去。
在場來賓之中,最遺憾的人莫過于佩林,他是今年劍橋的參賽選手之一。
六月比賽后,他也畢業了,帶著這份遺憾離開了劍橋大學。
此刻,佩林自然而然萌發出一個想法。
“劃船比賽怎么能只辦一次,應該定期舉辦。每一次由失敗者向獲
勝者發起挑戰,象征著永不服輸的體育精神。”
如今,兩校的體育賽事都是學生團體自發組織,沒有哪一個項目形成固定賽事。
布蘭度一直沒有講話,這會率先表示了支持。
“原諒我,現在開始幻想起來了。參賽船隊穿著專屬顏色的隊服,氣勢如虹地入場。沿河,人群爭相觀看。哪怕賽時不長,但話題熱度必經久不衰。
餐廳與咖啡館推出船賽限定餐飲,讓人們選擇喜歡的隊伍套餐表示支持。
還能去服裝店訂制隊迷服,整齊劃一地穿去觀賽,聲勢浩大地表示熱情支持與喜愛。我一定會定制一套。”
今年比賽哪有什么隊服。
來賓們也是第一次聽說觀眾們能穿著一致地觀賽。
布蘭德的這番話打開了來賓們的想象。
兩校比賽,泰晤士河一派壯觀。
水上賽事激烈,河岸人流如織,從著裝到飲食無不與劃船賽相關。
換句話說,這些都能賺錢。
在場的學生們不免心頭一動。
盡管牛劍校風仍舊保守,指的是對于經商的態度,將其劃分為市儈逐利,遠不如進入教會與政府公務員體系高尚。
然而,某些事難免出現轉折詞,誰又真的嫌棄錢多呢
工業化浪潮襲來,英國的有錢人群構成正在急速變化中。外加傳統的長子繼承制,不是誰都能生來坐擁大筆財富。
到手的錢不夠多,就無法享受高品質生活。
通過經商手段賺點錢怎么了,是為了過得更好,否則也不會有劍橋年市的學院擺攤。
何況,通過賽船賺錢不沾染銅臭味,它叫常存永創新高的體育精神。
短短幾秒鐘,不少學生心里有了想法。
布蘭度又說“如果劍橋與牛津的船賽可以定期舉辦,想來能成為大不列顛繼賽馬會之后的又一大競技盛事。
換了其他學校,誰都辦不到。如此勢均力敵的賽艇比賽,非兩校莫屬。真期待這樣的全民盛事早點來。”
眾人聞言,都點了點頭,這話說得對
牛劍賽艇必然火爆全英。
關鍵是參賽者是牛津與劍橋,把其中任何一方換了,就沒有那種針鋒相對的刺激感。
能賺錢,打動了學生們的心。
能揚名,則觸動了在場兩校院士們的神經。
牛津與劍橋不夠有名嗎
全歐洲幾乎無人不知,但是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倫敦大學創立了,英國選舉權的范圍擴大了。
羅伊斯副校長懂它代表了什么信號,其他院士們何嘗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