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咬死了不后悔,國王學院的生源“純凈”性沒有打破,這非常好。
布蘭度也聽過此類傳聞,只是一笑而過。
取得成就,很多時候需要相互的。
她帶給杰克學院名與利,何嘗不是因為這里給于了她尊重、包容與自主的環境。其他學院能做到嗎恐怕不行。
不說奧利弗院長路過杰克學院時暗戳戳露出的羨慕眼神,就說杰克出游團到了倫敦港。
碼頭邊,一艘海船高懸著杰克學院的院徽旗幟。
大大的字母「j」字,左右兩側是抽象的星辰與大海圖案。
大四學生約翰史賓仰頭感嘆,“啊這就是雙動力系統的蒸汽風帆船,我還是第一次坐。”
一眼望去,「呆魚號」體型絕不小,或叫它「呆鯨號」更為恰當。
這艘海船載客量在一百人左右,學院購買時考慮到能讓全院師生一起上船。
很明顯,船上既有三桅風帆,也有高聳的煙囪。
這種混合動力船體結構,正是海船從風帆時代向蒸汽時代過渡的表現。
為什么采用雙動力系統
因為以現在的技術,僅以蒸汽驅動怕在跨洋半途缺少燃料。
而數百年以來都使用風帆,如何運用風力橫渡大西洋,水手們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如此一來
,天氣好時使用風帆,天氣惡劣就用蒸汽,船只能順利到達彼岸。
洛佩茲船長前來迎接出游團眾人上船。
介紹「呆魚號」是一年半前完工后投入使用,橫穿大西洋四次,有過美洲、歐洲、非洲沿海航行的經驗。
修建它的是美國造船廠。
最初,打造它的船主希望將其用作跨洋客輪,但沒想到大眾對于乘坐蒸汽船跨洋仍持懷疑態度。
“人們習慣了風帆船,認為會冒煙的大家伙不適合大西洋的風浪。”
洛佩茲船長聳肩,“近六年,其實在地中海之上、歐美近海與河流中,汽船已經很常見了。偏偏提到跨越大西洋時,汽船就又被打上懷疑的標簽。”
二十多年前,1807年美國的羅伯特富爾頓搞出了“克萊蒙號”。
改裝船只,安裝了蒸汽機,在哈德孫河上成功試航。
1812年,蘇格蘭的亨利貝爾造了一艘“彗星號”汽船,在格拉斯哥城四周水域接送旅客,很快引起他人效仿。
像是沙俄的“伊麗莎白號”1815年改裝蒸汽動力,瑞典第一艘“斯德哥爾摩女巫號”汽船在1816年問世等等。
蒸汽動力船不是新鮮事物,但只出現在河流與近海。二十多年過去,仍在跨洋客船中不見它的身影。
布蘭度提問“「呆魚號」不是第一艘跨洋客船吧”
一般情況下,她不迷信,卻不得不提防“第一”之類的過譽稱號被用在船只上,那可能會觸發古怪魔咒。
比如上輩子著名的那艘“永不沉沒”鐵達尼號,第一次出航從南安普頓到紐約,就觸冰山沉沒了。
洛佩茲船長“算不上第一艘跨洋客船。十二年前,美國的摩西羅杰斯船長改造了「薩瓦納號」,他背后的財團想要推動跨洋蒸汽船客運。
客運計劃慘遭滑鐵盧,根本招攬不到乘客。那艘汽船后來被賣到歐洲做近海航行,1819年沒載客從美國開來了利物浦。”
老雷尼院長補充“那天,我也在利物浦圍觀了。「薩瓦納號」被籠罩在蒸汽內,碼頭上的人群不知內情,還以為有條船在海上著火了。”
一晃十二年,倫敦港多了很多蒸汽船。
這些年也有其他跨洋汽船出現,但都用作貨輪,人們依舊沒做好長途出行乘坐氣船的準備。
老雷尼院長很敢嘗試新鮮事物,買下了混合動力的跨洋「呆魚號」。
布蘭度悄悄打量自家院長,猜測杰克學院是不是接了汽船廠的推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