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125
唐寧學院醫學樓,三樓實驗室。
埃里克將布蘭度帶來了這里,隔著玻璃窗,指向桌上的儀器。
“這些就是由安全套衍生出的一些小發明。它們尚在實驗階段,相關理論沒有被充分論證。但現在霍亂來襲,沒有完全驗證的時間了。”
桌上,有三臺顯微鏡與數只造型特別的透明玻璃器皿。
埃里克最初是想做幾臺觀測更精良的顯微鏡,作為小禮物送給布蘭度。
“在制作過程中,我靈光一閃,加裝了一種以往顯微鏡沒有的部件聚光鏡,這讓觀測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
“您的設計非常好。”
布蘭度知道顯微鏡發明至19世紀已有兩百多年了,但沒有形成國際統一標準,不同工坊制作的鏡體質量參差不齊。
別看只是增加聚光鏡,卻有了一種質的提升,它是后世顯微鏡基礎部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令她驚訝的不是顯微鏡,而是桌面的奇異造型玻璃器皿。燒瓶的上方鏈接著彎曲的長管,形似天鵝頸部。
這是曲頸瓶。
布蘭度當然認識它,但這種器皿出現在1833年的醫學院就令人意外了。
這一瞬,回想起了一些醫學相關知識。
上輩子的19世紀六十年代,路易斯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是微生物研究史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雖然17世紀列文虎克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了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但之后兩百年內人們對于微生物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形態描述。
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有什么樣的作用規律與人類的疾病有什么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仍未被研究。
從18世紀起,持續了一百多年,對微生物的普遍認知是“自然發生論”微生物從無生命物質中自然產生,不一定通過上一代同類生物繁衍產生。
比如腐爛的肉會長出蛆蟲,被認為與蟲卵無關,而是腐肉自然而然地能長出蟲子了。
接受過21世紀科學教育的人,聽到這種理論會感到不可思議,但它就是十九世紀初期的大眾普遍認知。
微生物學處于混沌之中,對細菌致病的認知仍是普遍空白狀態。
也就不怪人們認為霍亂的發生與瘴氣相關,而不是追根溯源,去思考它與水源被污染的關聯。
在布蘭度的上輩子,這種混亂的微生物認知被巴斯特的曲頸瓶實驗打破了。
實驗推翻了「自然發生論」,驗證了生物源于生物,而不是人們認為的非生命物質可以隨時自發誕生新的生命物質。
它被稱為「生生論」。
溯源了微生物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也讓人們更進一步去探索細菌傳播與疾病的關系。
此刻,布蘭度看到埃里克制作的曲頸瓶,立刻想起了曾經的經典實驗。
“您是想用這些器皿做實驗,驗證自然發生論的錯
誤性”
埃里克“不愧是您,博聞廣識◤◤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能夠立刻聯想到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