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諳道“我聽說了,能夠認祖歸宗,也算是一樁好事。”
南弦說是,“但他的養父身患重病,像是風水之癥,但又不盡然。我調了幾次方子,暫且控制了病勢,可惜不能治愈。正好阿兄回來了,抽個空去看看吧,倘或能治好,也算盡了阿翁與他們的情義。”
識諳說好,不過那些瑣事暫且可以放一放,先吃了團圓飯要緊。
允慈熱鬧地張羅著,大家在花廳團團坐下,開了一壺雪腴酒,就著窗外漸起的秋色碰一碰杯,也是極快樂的一場相聚。
第二日識諳去太醫局述職,交代了南地的疫病和現狀,圣上嘉獎他的功勞,擢升他為直院,至此離阿翁當年的副使之職,僅一步之遙了。
識諳有了出息,那些不常走動的阿叔阿嬸們又重新登了門,家里置辦了一桌酒席,只為慶賀他升官。
二叔感慨著“我們在太醫局混了多年,到如今也只是醫官而已。識諳小小年紀便已經官至直院,足見后生可畏啊。”
識諳哪能不知道這些阿叔拈酸的話,當年他們與阿翁吵鬧起來,可是半點也沒顧及兄弟之情。如今是因為家里長輩都不在了,血親在心理上親近了幾分,顧念著父輩的情義,才勉力與他們周旋。
“也是因為遇上了那場疫病,否則教授局生,哪里能有什么功績。”識諳謙遜敷衍著,起身為三位阿叔斟酒,復又問起了幾位堂兄弟,“怎么不見識議和識諺”
三嬸道“識諺這兩日正預備科考,閉門讀書呢。識議說合了一門親事,今日岳家有家宴,上那里吃席去了。”
識諳詫然,“識議竟然說親了嗎,我記得他今年才剛弱冠啊。”
結果話柄正落在二叔口中,他擱下酒盞道“你阿翁不在了,你眼里要是有我們這些長輩,就該聽阿叔一句話。識議今年剛滿二十,已經說合了親事,你都二十三了,也該成婚了。何況家中如今人丁單薄,早些生幾個孩子,門庭也好興旺起來。”
南弦心頭作跳,忙低下了頭,然而該來的躲不掉,二嬸喚了聲“其泠”,“你們的孝期快滿了,也該預備起來了。”
可是這種事,不是她一個人能拿主意的,終究還是得你情我愿才好。她雖低著頭,神識卻全放在了識諳身上,只聽他潦草地應對著“這件事,容后再說吧。”
心往下沉了沉,說不上來是失望還是松了口氣,反正暫且不用作他想了。
可四嬸卻不依不饒,“允慈也到了說親事的時候,倘或你們遲遲不成親,白耽誤了她。況且你們各自都大了,不是嫡親的兄妹,一個屋檐下總有不便,時候長了,難免會招來閑話。”
南弦不便表態,還是識諳把話擋了回去,笑道“我們自小一起長大,外面都知道我們如親兄妹一樣,有誰會說閑話”
如親兄妹一樣這話搪塞得很好,但在南弦聽來卻很傷感。自己心里確實是悄悄喜歡著識諳的,但她在感情上怯懦,也不會先去與他挑明。他拿她當親妹妹,自己只好充當親妹妹,他說容后再議,那也只好容后再議了。
他沒打算松口,叔嬸順嘴提過一遍,便不再追究了,畢竟不是自家的事,侄兒的婚事,與他們不太相干。
大家喝酒暢談,后來談的都是外埠的見聞和醫道上的癥結。待得酒席散了,長輩們都回去了,允慈與南弦慢慢走回后院,允慈言辭間也有些抱怨,嘟囔著“阿兄是怎么回事,先前在南地,這事只好拖延著,如今回來了,怎么還含含糊糊,難道他不打算遵從阿翁的安排了嗎”
這讓南弦怎么說呢,說自己也很著急,即便不成婚,先下定也可以
可是這話女孩子怎么說得出口,只好替他打圓場,“阿兄剛回來,立刻說這件事,為時尚早。再說還有兩個月孝期才滿,且不必這么著急。”
允慈嘆了口氣,“阿姐總是不著急,難道要等到三十歲才著急嗎”邊說邊嘀咕,“阿兄在外面不會有人了吧,難道在南地遇上了熱辣辣的女郎,所以才不愿意和阿姐談婚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