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下地干活輕省,賀岱岳因此得了個放牛娃的外號。后來村里王二家的接手了耕牛,賀岱岳家隔壁原先喂牛的屋子才成了空屋。
“小時候村里的孩子可羨慕我了,為了騎牛背,他們經常搶著幫我割草。”賀岱岳說起幼時的趣事,他童年生活雖然清貧,卻不曾缺失過快樂。
村里的孩子到了七八歲,早的五六歲,多多少少得為家里干活出力,放牛、割豬草、背柴、拔草、洗衣做飯,賀岱岳上無兄姐下無弟妹,村里活計比他多的小孩大有人在。
賀岱岳口中的童年褚歸未曾經歷過,他垂眼想象著賀岱岳描繪的畫面,上山打鳥、下水摸魚,該多快樂啊。
漳懷縣的集市十天一場,周圍的公社紛紛以大隊為單位在街上擺攤,糧油米面等計劃商品有公家管制,不允許私下售賣,集市上多是各類農副產品,例如瓜果蔬菜、自家做的掃把、簸箕等等。
困山村四面環山,出行難,但山里資源豐富,七八月正是菌子的季節,鮮菌、干菌擺了幾堆,楊桂平到集上時,他們已經賣得七七八八了。
“楊叔。”跟著楊桂平到縣里的兩人蹲在地上,身后放著之前裝菌子的背簍和麻布袋。
“賣了多少錢”楊桂平跨過攤位,其中一人打開裝錢的小包,零碎的毛票約兩指厚。他們鮮菌賣的三分一斤,干菌一毛,加上掃把啥的,共賣了十三塊七毛五。
能買兩三頭小豬崽了
“嗯,把錢收好,千萬別丟了。”楊桂平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大聲吆喝著,將剩下的鮮菌子用五分錢兩捧的價格賣了,招呼兩人收攤回家。
干菌耐存放,賣不完下個集接著賣。
“啊桂平叔,我們不買小豬崽了嗎”管錢年輕人叫楊慶功,跟楊桂平是實打實的親戚,他一臉殷切,養豬多好,能分錢能吃肉,早上楊桂平明明說了賣完東西上牲畜區買兩頭小豬崽的。
“不買了,錢攢著有更重要的用處。”想到褚歸即將到困山村當駐村醫生,楊桂平心頭陣陣火熱,人家千里迢迢從京市而來,他不能把人虧待了。
楊桂平決定給褚歸用青磚修一個衛生所,其他醫生有的待遇,褚歸通通要有。
面對兩人疑惑的視線,楊桂平湊近“我們村馬上要有醫生了,京市來的大醫生噓,小聲點,莫讓別個曉得了。”
褚歸的手續一日未落實,楊桂平的心一日不能安穩,萬一被人挖了墻角,他怕是要嘔死。
醫生,京市來的大醫生,二人聞言捂住了嘴,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同樣的興奮。
“你倆有啥捎帶的嗎”公社的供銷社貨品沒縣里齊,遇上大集,村里人偶爾會喊他們捎帶點東西。
“我媽叫我買兩條繡了紅雙喜的枕巾。”楊慶功撓了撓頭,她媽托人替他說了門親事,他前天跟姑娘見了面,互相看對了眼,紅雙喜的枕巾是干嘛用的不言而喻。
楊桂平打趣了一句,同他進供銷社買了枕巾。
集市僅在上午開放,三人凌晨便起了床,揣上昨夜備好的干糧背著背簍翻山越嶺,到公社搭了牛車,方在七點趕到了集市。牛車的速度慢,唯一的優點是能拉東西,回程背簍空空,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