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勝過一日的寒冷中,春節如約而至。
臨近臘月底的時候,大院里的年味就很濃了。
院墻上貼了大紅紙,路燈綁上了紅燈籠。陸月喬住在筒子樓里,經常能聽見樓下有小孩摔炮玩,先是噼里啪啦一陣響,然后那群頂多七八歲的小孩哄然散開,笑聲能傳遍整個家屬樓。
于奶奶和陸家那邊說好了,大年三十那天去陸家吃年夜飯,剩下時間祖孫倆就在筒子樓里相伴過年。
這也是她們第一次在城里過年。
于奶奶依舊保持著鄉下的傳統,起初兩天起大早去供銷社買肉買面,后來聽隔壁說可以拿錢票去大食堂換,于奶奶才省了工夫。
大院里的食堂統一采買,過年的時候會額外增加進貨量,專門供給家屬樓。
價格和外頭是一樣的,但能省去奔波排隊的時間,可以說行了大方便。
從臘月一十開始,于奶奶就在家里炸丸子炸酥肉,陸月喬格外喜歡一種豆腐丸子,于奶奶就炸得多些。
除了炸貨,還做了許多花饃,白生生胖乎乎的,造型各異,加上紅棗做點綴,出鍋的時候可香了。
陸月喬什么也不會,就系個小圍裙,跟在奶奶身邊打下手。
買來的炒貨就在客廳里擺著,瓜子、花生還有酥糖,擺在糖果盒里。
過年要用的錢票都是陸豐提前送來的,里頭的糖票格外多,于奶奶一點也不吝嗇,全給換了,拿回來給陸月喬吃。
家里幾罐子的糖,全是陸月喬一個人的。
三十當天,陸月喬被奶奶催著換上新衣裳。
因為是過年,里頭穿的就是紅白菱紋格的毛衣,下身搭一件黑色毛呢質地的長裙,配上小靴子。
今天穿的不是軍大衣,而是一件長至腳踝的紅色棉襖。為了做這件棉襖,于奶奶拆了一件軍大衣,扯了新布,趕著年底做好。
剩下的棉花就給陸月喬彈了一張小被,給她學習的時候暖腿用。
這件衣服陸月喬當然喜歡,長度剛好能把她整個人包起來,穿著特別暖和,款式也好看。
她這樣穿著走到陸家,剛一進門,就看見院子里的陸清和雙胞胎。
他們正在貼對聯。
陸軍扶著梯子,陸豐站在上頭,一手拿對聯,一手拿刷子,刷頭上都是糨糊。
陸清就站的稍遠,負責指揮
“往左,再往上,不對,再往下一點”
陸豐被她上下左右的都說得不耐煩了,才準備撂挑子換人,就聽到陸清說“好了好了,就那兒”
陸豐馬上糊上一道糨糊,把春聯貼上去。
這一邊貼好,再爬下來,換另一邊。
陸月喬和陸清站到一處,饒有興趣地看著陸豐忙活。
陸清告訴她“以前過年都是大哥貼春聯,我們打下手,今年大哥回不來,一哥猜拳輸了,就讓他來。”
爬上爬下是個
力氣活,
而且要貼屋前屋后好幾道門,
就這一項春聯,足夠雙胞胎花上大半小時。
隔著廚房窗戶,正在里面洗菜的黃巧瑩抬頭看到院里的陸月喬。
一下就看到小姑娘身上的大紅棉襖,明明是很俗氣的顏色,穿在陸月喬身上卻更顯得她膚白唇紅,漂亮的不像陸家的孩子。
黃巧瑩戳戳身邊桂新冬的胳膊,示意她往外瞧“你看,那小姑娘穿的棉襖,那么長一件,得花多少布票老爺子的家底全給她掏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