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隊選拔賽的現場,余曜僅用時十九秒就完成了第一條線。
全場靜寂。
片刻后就是鋪天蓋地的掌聲
“啪啪啪啪”
大家滿臉震驚地鼓著掌,半晌兒都還不敢相信自己看見了什么。
不是,這就完攀了
這么快
他們看的到底是抱石還是速攀啊
抱石比賽不都應該是像喬瑜和余景那樣,選手仔細端詳,多次嘗試,終于克服了定線員的良苦用心,成功解題嗎
為什么這個小選手就跟已經形成肌肉記憶的速攀運動員一樣,看上去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準確地踩穩每個巖點
“簡直就跟以前爬過多少遍一樣。”
觀眾席里,不知道誰小聲叨咕了一句,很快就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倒不是大家真的懷疑余曜提前拿到了題。
主要是,實在是太難想象了。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們都要懷疑解說員是不是數錯了時間,怎么可能才十九秒就完攀了呢真沒有少看一個分的嗎
就連耿必剛都主動地找到了趙威明,“你這徒弟,風格夠搶眼的”
“那是你也不看看是誰帶出來的”
趙威明樂呵呵,一臉的與有榮焉,看見余曜退場回來就趕緊遞上毛巾和水。
“怎么樣,累不累”
小七也在少年腳邊蹭來蹭去,軟乎乎地“喵”了一聲又一聲。
余曜彎腰把黏糊糊的黑貓團子抱到自己肩上蹲著,又接過水抿了半口,才搖了搖頭。
“第一條線沒有什么技術難點,考察的都是基本功,成績的區分點可能都在后面幾條。”
少年不驕不躁地慢慢說著,就跟剛剛一舉驚艷全場的人不是自己一樣。
同樣在一旁候場的幾位教練眼里就多了幾分欣賞之色,等師徒兩人一走,就熱情地湊到耿必剛身邊。
“老耿,老趙這個徒弟擱哪兒撿的,以前沒見過啊。”
耿必剛也納悶呢。
攀巖圈子那么小眾,國內有名有姓的運動員滿打滿算也就那么幾個,自己還都認識。
難不成真像趙威明和余景說的那樣,余曜就是個才接觸攀巖沒多久的新手
他摸摸下巴,“要不說人老趙運氣好呢”
來人也跟著嘖舌,心里卻在感嘆這運氣可真不是一般的好,這么有天賦的小孩都能撿得到。
耿必剛其實也這樣想,但他畢竟是這場選拔賽的主辦方,知道的比其他人都多。
這場比賽的四條線,越往后越難。
第一條線還算中規中矩,第二條線開始難度直線上升,等到了第四條線,更是直逼國際頂尖賽場水準。
趙威明這個徒弟能過第一條線不算什么,頂多說明基本功夠好,后面的幾條要是都能過才算得上是本事。
耿必剛很快就把精力都投注到即將開啟的第二輪比賽上。
隔離室里,余曜也在為第二條線做準備。
退場前的驚鴻一瞥,再結合隔離室大屏幕給出的草圖。
少年一閉眼,馬上要開始的第二條橙色線路就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
完全九十度垂直地面的巖壁。
一共六個狹長尖銳的棱錐造型體,起步點從右到左,鑲嵌在光滑巖壁上,連成了一條傾斜的直線。
標注完攀的點在最左邊棱錐的正上方,需要在錐面上站直身體才能夠到。
乍一看不是很難。
可巖壁之上,從第二個造型點開始,就再也沒有任何可供抓握的借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