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頓時對喬瑜多了好感。
競技體育競技體育,賽場上是對手,賽場下是朋友,才最符合大眾們對奧林匹克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理解。
但也僅限于此。
因為余曜下一秒就走到了臺上。
“啪啪啪”,觀眾們興奮不已,已經提前鼓起掌來。
而余曜也沒有讓他們失望。
決賽的第一輪,是一條充滿想象力的平衡線,考驗的是選手們的平衡協調能力和對巖點的控制能力。
這種平衡線對體型的要求相對較低。
沒有了身高的限制,少年簡直不能再如魚得水。
右手抓住鉆石造型起步點,左手一撐,就輕松站到了坡面巖壁上。
線路主要由帶著漏洞的曲面造型點構成,沒什么規律可言,看上去就很腦洞大開。
上一位的喬瑜用的是靜態辦法。
因為線路上的腳點普遍小的驚人,最多只能容納一個大拇指的寬度,他一路上都在不停地調整踩掛的角度和方式,難免就失去了不少觀賞性。
觀眾們原本以為余曜也會用這種方式。
但沒想到,少年一上來,就是截然相反的壓低蓄力姿勢。
難道他打算用動態法解靜態題
宋雙成當
場就驚坐起來,開什么玩笑
這條線上的巖點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腳點小,手點無,雙手只能撐在光禿禿的巖壁上,根本就沒有借力的可能好不好。
這樣的線路上怎么可能用動態
定線員都不是這樣設計的
裁判席上早就見過定線員演示解法的裁判們有一個算一個,都在察覺到少年意圖時齊刷刷坐直,就連觀眾席里趙威明耿必剛也緊張地投來了視線。
其他觀眾們雖然不知內情,但眼見連裁判席都緊繃起來,就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
好緊張好緊張
轉播間的彈幕里突然飄過這么一條。
但也無人反駁,因為大家都緊盯著屏幕,都想知道余曜到底打算怎么解開這道難題。
滿場過于安靜的氣氛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巖壁之上。
少年很快就動了。
只見他從壓低重心的姿勢側身發力,左腳輕而易舉地觸碰到那個只能容納一根腳趾大小的巖點上。
緊接著掛住,踩穩,身體順時針旋轉的一剎那
整個人就在緊緊貼合的巖壁上靈巧地翻了個身。
啊這,翻了個身
觀眾們眼睜睜看著,當場就發出了“這也能行”“天吶,還可以這樣這樣”的驚嘆抽氣聲。
要知道喬瑜剛剛可是足足嘗試了二四次,狼狽地又伸腿又伸胳膊還蹲了下來,最后才把自己順利送過去。
到余曜這兒,就翻了個身
然后就踩到了下一個造型點的窟窿里
居然這么容易
怎么其他人都想不到這個辦法
觀眾們驚訝之余,不由得在心里嫌棄起前面的幾位選手。
只有宋雙成倒抽了一口氣,眼神瞬間亮了起來。
其他人為什么不用
那當然是因為他們用不了好不好
這條線上的造型點并沒有突出巖壁很多,選手們站上墻后,身體幾乎是緊緊地貼在巖壁上,連換腳都困難,還想轉身做夢去吧
也只有像余曜這樣骨架纖細,關節還無比靈活的,才能在這么逼仄的空間里轉身踩點。
但問題馬上就來了。
余曜現在的姿勢是背對巖壁,腳踩窄點,手上沒有任何可以抓握的支點,他的下一步打算怎么走
宋雙成緊緊地注視著巖壁上的少年,比制定線路的定線員還著急。
主要是定線員其實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這一步已經超過了他的定線意圖亦或者說是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