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段線路的終點都是同一處保護站,所以兩人到底走哪條線都無傷大雅。
哪怕余曜跟攀走的thedyno,艾莫斯領攀走的迂回下攀路線,亦或者兩者身份路線對調,也沒有絲毫影響。
只不過,“余,”艾莫斯試圖說服同伴改走下攀。
“如果你想要嘗試徒手攀登黎明墻的話,我建議你和我一起走下攀,thedyno并不是一條理想的徒手攀巖線路。”
作為攀巖運動員兼戶外攀巖好手,艾莫斯并不是沒有涉足過徒手攀巖,事實上,他早在十四歲時就完成過“紅衣主教”線路的徒手攀登,在戶外攀巖圈子里嶄露頭角。
也因此,艾莫斯很清楚,徒手攀巖的路線選擇,更多的要在保證難度的同時,以安全可靠為主。
thedyno怎么看怎么像一錘子買賣。
成則舉世聞名,敗則丟掉小命,實在是太不劃算了。
迂回下攀路線呢,難度有了,知名度有了,相比較于thedyno,更接近于橫道的類型,偏向于考驗耐力和細節,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他的想法就算是沒有明說,余曜都能猜得到,甚至還覺得艾莫斯的意見沒錯。
可即便如此,余曜也不想走迂回下攀路線。
原因有二。
一則跟橫道撞款了。
余曜很不喜歡重復攀登同一類型路線的枯燥感。
300英尺的橫道就已經足夠漫長,再來上個200英尺的迂回下攀,純純是比拼體力,實在沒有必要。
二則是喜好。
剛開始學習攀巖的時候,因為身高原因,余曜最喜歡的技術類型就是動態跳躍。
靜態動作太過一板一眼,動態跳躍則可以依靠奮力一搏,觸碰并掌握自己原本不可能抵達的位置。
這樣的感覺很舒爽。
就像是發令槍一聲令下,自己已然一擊致命,取得成功。
余曜偶爾也會更喜歡這樣厚積薄發的瞬間。
所以還是thedyno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一些。
少年搖搖頭,婉拒了搭檔的熱情邀約。
艾莫斯并不意外。
余要是能聽勸,那就不是余了。
他也沒有要繼續勸說的意思,熱身一會兒之后,就沿著自己的預設往下攀路線去。
他的速度和橫道時差不多,慢如龜速。
余曜靜靜看著,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甚至看著看著,眼里還流露出贊許之意。
是真的贊許,而不是出于情誼的虛假夸贊。
艾莫斯不愧是上屆攀巖世錦賽的冠軍。
少年不由想道,明明昨天在橫道線上還屢屢失誤,只經過一夜的沉淀,就已經能在同類型的下攀路線上表現自如。
說明他有很強的學習歸納能力。
這一點,在頂尖運動員身上是難能可貴的。
能站到世界一流
水準的賽場上,大家的優越天賦自不必多言,努力也絕不是一紙虛話。
之所以還能在比賽中拉開巨大的差距,不斷的學習進化能力就是致命原因,也是最終決定職業天花板的究極關鍵。
艾莫斯無疑就是其中的翹楚。
也難怪他能在攀巖賽事上節節攀升,從最初的地區賽事一路走上國際a級賽事的舞臺上。
這是一位進化型的選手。
還在體力方面明顯強過自己不少。
就是不知道,自己將來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和艾莫斯狹路相逢時,到底是誰能得到最終的金牌了。
余曜任由雙手一刻不停地替同伴保證安危,腦海里卻是放空自我的胡思亂想。
直到艾莫斯一個手滑脫落,才驟然回神,死死拽住了已經被安全鎖卡死的繩索。
“沒事吧”
余曜揚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