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沒想到在第一個路段就派上了用場。
余曜在短暫吸氧后臉色都變得紅潤。
他恢復了點精氣神,看著隊友們循著自己的足跡慢慢跟上,就放下背包站了起來。
艾莫斯累得夠嗆,徑直走到余曜身邊一屁股坐下。
德米特里殿后,也是最后一個抵達,看樣子也是累得不行。
他們倆坐在雪地上捂著氧氣面罩急促喘氣。
然后就看見自認為已經休息好的余曜站起身,拿出隨身攜帶的工具,四下打量一會兒,不多時就在背風處的厚厚雪層里挖出三個不大不小的容身洞穴。
觀眾們
班開元及時解釋,“這是雪山露營的一種,挖雪洞。”
這真的能住人
也有觀眾反應過來了,這不就是愛斯基摩人的居住方式嘛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就以雪為屋。
e,雖然但是,余挖的這幾個雪洞,比愛斯基摩人的還要簡陋一點
至少人家是真的有屋。
而且屋里還會有雪做的各種家具。
余曜有什么
觀眾們眼睜睜地看著少年從背包里拿出簡易睡袋,往雪洞里一塞,就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窩。
說實話,都有點不忍直視。
這露宿條件也太差了
他們先是感慨住宿的環境,然后就在三個年輕人聚在一起吃能量棒和壓縮餅干的畫面前狠狠心疼。
睡得差,吃不好,還有繁重的體力任務,鐵人也扛不住吧
真的太拼了,還不如黎明之墻的時候,起碼有個帳篷
余曜其實也不是不想帶帳篷。
畢竟這一趟只是探路而已,完全沒必要這么苛刻自己。
但他更想早早適應簡陋的登山條件。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次探路之后,下一次再來,就是登山和速降滑雪了。
下一次,他不可能攜帶很多的設備。
甚至連氧氣瓶都不一定會攜帶。
條件只會更惡劣。
所以自己要提前適應才行。
余曜簡單地填飽肚子后,就鉆進睡袋里,閉上眼,進入虛擬空間,把自己今天的路線完整地復刻出來。
第二天也如法炮制,順利地完成波蘭人路線的第二小節。
緊接著,就是臭名昭著的梅斯納爾橫切路段了。
出發的第三天清晨,余曜站在路段的出發點,望著那道薄如刀刃的筆直山脊,心知肚明它是溝通東南山脊最出名兩條路線,波蘭人路線和巴斯克路線的唯一拐點。
而最理想的滑降路線就是從山頂出發,沿巴斯克路線一路滑到賽森路段,再經由梅斯納爾橫切拐上波蘭人路線。
梅斯納爾橫切的一端還是三號營地。
也就是說,這是只要自己還想滑降,就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的必經之路。
自己別無選擇。
少年眼眸動了動,毫不猶豫地邁出了決心換線的第一步。
然后就被海拔七千一百米的劇烈高空風吹得搖搖欲墜。
啊啊啊啊啊
直播間的觀眾見狀驚叫出聲。
不為別的,他們從無人機的高空視角看得再清楚不過。
這道薄薄山脊路線的兩側,俱是萬丈深淵
曲臨青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