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曜有點懷疑紀凈儀是在套路自己。
一旦被電視臺播出,自己可能兼項射擊的消息就徹底瞞不住了。
而臨近奧運,大家伙愛國的熱情正是高漲,大眾總是喜聞樂見一些傳奇的誕生,自己很有可能就會被輿論裹挾。
但紀教練的態度又不像是故意。
余曜頓了頓,覺得還是不能把人往壞了想,干脆提出自己出鏡可以,但有一個小小的要求。
紀凈儀一口答應,“沒問題”
于是,大臺五套來采訪的當天,鏡頭里就出現了一位全副武裝到牙齒的年輕人。
是真的到了牙齒。
正在射擊的人影除去一身硬質皮革豎領的射擊服,還戴了一頂遮住大半額頭和面孔的寬大延邊帽。
看不清的左眼微瞇,負責瞄準的右眼上則是帶上了一片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單片眼鏡,只露出線條優越的下半張臉。
但就算是這樣遮遮掩掩看不清面容的背影,也吸引到了許多正在觀看采訪直播的觀眾們的視線。
因為他在一群160到175的運動員里實在是太吸睛了。
誰懂啊家人們,我第一眼就看上這個小哥哥了
不說別的,他比其他人足足高了一頭
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隨同記者進來的紀凈儀也在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余曜現今的身高是181。
理論上說華國射擊運動員的選拔標準一般低于180。
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除去身量過高容易帶來的重心不穩和肌肉控制難題,華國射擊史上,以往取得過優異成績的運動員身高普遍集中在160到175的高度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練們的選拔偏好。
在此情況下,180的余曜站在射擊隊儼然就是個特例。
但孩子長都長高了。
自己不可能因為身高標準就放棄無意間發現的逢春希望。
紀凈儀選擇自動忽略掉這一要素,也假裝沒看見彈幕里大家的議論,有意無意地把話題往射擊隊的日常訓練上引。
負責采訪的記者也很上道,張口就是“紀教練,可以跟我們說說射擊隊目前的情況嗎”
紀凈儀咳了咳,胸有成竹地介紹了起來,“隊里的人才梯隊完善,在手槍項目、折疊飛碟項目等傳統優勢賽項都有奪冠的信心,之前相比較弱勢一點的十米,目前也迎來了新的轉機”
浩浩蕩蕩的一行人在射擊場館里談笑風生地采訪和記錄。
說話聲和咔嚓咔嚓的拍攝聲不斷響起,在平素安靜如落針的場館里如同噪音鼓點般一個勁地敲打著隊員們的心弦。
在場的不少運動員都受到了影響。
他們遲遲沒有射出自己的下一發子彈,如果不是礙于教練事先提點,都想把槍先放回槍
架上,趁著這會兒亂,緩解一下肩胛肌肉的酸痛。
余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響。
這和在年夜飯時可不同。
宴會廳的吵鬧是全方位的,四面八方的人聲匯聚在一起反而分不清具體某個人的說話聲,能夠一起打包拋諸腦后。
而這種在肅靜場館里的突兀聲響就像是平靜海面不時就會被投下的石子,憑空蕩起漣漪無數,的確很能干擾心神。
如果換做是平時,余曜可能就選擇直接休息,亦或者是和光同塵,跟其他隊員們一起擺出這種練習的姿態讓全國關心他們的觀眾們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