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秦王破陣樂
眼見屏幕里的少年和駿馬已經在錚錚銳意的琵琶聲里踏步起舞,華國直播間里終于有人認出了這首來自遙遠盛唐的慷慨戰歌。
居然是秦王破陣樂啊啊啊
哦哦,我好像在大臺的節目上聽過
不少觀眾都聽說過這支曲子。
雖然因為朝代更迭的緣故,這首據說是宮廷大型軍陣舞的曲子只留有數章遺譜,差不多算是早已失傳,但近些年有不少人試圖復原過。
余曜選擇的就是其中最出名的那版,會曾經上過大臺的歷史節目。
作曲人本身也是華國風的忠實愛好者,編出的曲子氣韻十足,頗有盛唐氣象。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既然認出了余曜選擇的曲目是秦王破陣樂,就有觀眾一下就明白過來了
怪不得要把橙子糖的皮毛染黃不止余曜是演員,橙子糖也是演員它扮演的是昭陵八駿中東面第一駿的特勒驃
有彈幕對這段歷史了解不深。
馬上就有歷史愛好者飛速趕來科普。
特勒驃,特勒是突厥官職名,毛色黃里透白者名為“驃”。這匹馬據說是突厥人獻給唐太宗李世民的,曾隨他出戰柏壁之戰,急行百里,一日八戰,不克不休所以才會被刻在昭陵八駿圖上
秦王破陣樂是柏壁之戰大勝后將領們用軍中舊曲填唱的新詞不止是凱歌,還是震懾四方的宮廷大舞
史書上說,凡是宴請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蠻夷酋長”,就會在玄武門外擂大鼓,奏
這支曲子,戰陣排開時聲震百里,氣壯山河,光是引隊的馬軍就有兩千人
聽你們這么說,一下燃起來了
本作者曲臨青提醒您最全的我靠極限運動封神盡在,域名
我的天,小魚居然選了這支曲子歷史上秦王破陣時才剛剛及冠,親率鐵騎沖破敵軍的少年英雄誰不愛這不是要我命嗎給你給你都給你
無數華國的觀眾在科普彈幕飄過時徹底沸騰起來。
現場的觀眾們雖然不知情,但氣吞山岳的樂曲籠罩全場,他們幾乎下意識地在重重擂鼓聲中身體前傾,在急促熱烈的節拍里心跳加速,莫名其妙生出了想要手舞足蹈的沖動。
但桎梏在位置里的人群怎么可能起舞。
無數人的視線只得都落在了場中正在一下一下跳起落下的馬兒和騎手身上。
而余曜和橙子糖也沒有讓他們失望。
少年不著痕跡地拉緊和觸碰身下的馬兒。
聰敏敏捷的小馬兒就緊緊跟隨著主人的指令,時而小跑甩尾,時而原地踏步,四條勁瘦的馬腿有彈性般在沙地上留下清晰克制的舞步路線。
每一個蹄印都踏在急促的鼓點上。
每一個搖擺甩尾都有韻律可循。
仿佛合著華國古典樂扣人心弦的節拍一起將鼓點踏進每一位觀眾的心里,令他們因為音樂的共鳴而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很棒的節目”
有人豎起了大拇指,臉色漲紅。
也有人緊抿嘴唇,目光灼灼,拼了命地想要理解自己曾經淺嘗輒止卻意蘊深厚的東方文化。
這其中來自華國的觀眾最能共情。
但全世界可能只有余曜自己才知道他的舞步編排動作到底想要表達什么。
礙于比賽時長的限制,這首比賽的曲目并不是那位作曲家的原曲。
但余曜也只裁剪了其中相對繁復的部分。
他沒有刪除樂曲的整體結構,這首比賽曲目依然表達了一整個完整的有關柏壁之戰的故事。
只是和所有人所想的都不同,曲中意氣風發的少年主角,那位后來開創了貞觀盛世,被尊稱為天可汗的一代帝王在柏壁之戰前也曾舉步維艱。
他才剛及冠,羽翼未豐,面對的就是強敵環伺,父兄相疑。
亦師亦友的心腹被誣告慘死后方。
聯合出擊的各路敵人個個兵強馬壯。
余曜拉扯著韁繩,扮演著特勒驃角色的小“黃”馬就慢踏步地在沙地上走出最筆直標準的斜線上。
雄壯的樂聲在四面無路的處境嚴酷肅殺。
如果換做是別人,或許會心灰意冷,或許會奮而反抗。
但他是誰,是秦王,是欲取天下而為之的天策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