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僅代表部分歷史學者的觀點。”
反手又是一個熟悉的大放厥詞
“但那些歷史學家,他們懂什么秦始皇”
嬴政“”
蒙恬熟悉的字句。
“始皇陛下的歷史功過,群眾心里自有一桿秤也就是欺負秦朝沒有自己的秦史,歷史只憑后來者書寫。”
李斯死了一個善于媚上的趙高,又來一個新對手
不太確定,先看看。
畢竟他當陛下的面揭丑秦朝連自己的一部秦史都沒有
不太像能說會道巧言令色的樣子
周邈一整個維護始皇陛下
“而且以現在的生產力、交通和運輸能力水平,陛下能夠強勢統治、大權獨攬那么久,已經很難得了”
監察百官的馮劫,司職的緣故,經驗積累之下,更擅辨析百官的言行。
此時不禁心道說到底,也沒有否認陛下若再活得久些,可能會親眼見證大秦滅亡。
大秦滅亡大秦滅亡
馮劫的腦袋里,重新被大秦滅亡占領。
隗狀和王綰等人,情況也沒比馮劫好。
“秦的滅亡,是多種原因綜合導致。對基層的控制不足,只是大秦滅亡的征兆。”
周邈用大放厥詞的花招,打斷了嬴政怒氣值的積蓄。
但本人還無知無覺地,接著擺事實、列論據
“說到秦朝對基層控制力的不足,在始皇陛下后來遇到的兩次刺殺大案中,有顯著體現。”
嬴政仍舊不曾開口。
顯然默認了聽周邈講下去,其余人自然不敢出言制止。
也紛紛豎耳細聽。
于是,章臺宮中只聞周邈的聲音
“一是博狼沙遇刺案。”
周邈援引史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二是蘭池刺殺案。”
蒙恬周邈之前說的逢盜蘭池來了。
同樣援引史料“依舊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帝三十一年,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如果周邈真有神異來歷,所出皆為真言關于這一點,陛下和蒙恬甚至死去的趙高,應當都已經驗證過了。
現在陛下手邊的馬鞍、馬鐙和馬蹄鐵,三張圖樣,也正證明著周邈的不凡。
那么,周邈所言秦對縣鄉基層的控制幾欲瓦解,就極有可信度了。
博狼沙遇刺還罷,發生在關東六國故地。
然而蘭池宮刺殺,可是發生在關中咸陽
而且是咸陽城中的宮苑蘭池宮內。
但是
周邈也道出另一種可能“關于蘭池宮刺殺案,究竟是偶發性刺殺,還是有預謀的政治暗殺”
“我覺得始皇陛下,更偏向于相信是后者。”
“于是才在盜賊已經被武士殺死后,依舊在關中大肆搜捕二十日。”
李斯深感認同“的確,相比因咸陽周邊混亂而生的突發刺殺,更像是蓄謀已久的暗殺。”
“關中隨后飛漲的米價從一石三十錢漲到一千六百錢,就是最好的佐證。”
李斯合理質疑道“陛下微服私訪,行蹤當是絕密,若無重量級人物在背后操縱,如何能得知陛下行蹤”
“又如何能在大索關中時,操縱米價飛漲五十倍”
李斯一通陰謀論分析下來,周邈聽完不禁感嘆“不愧是你李斯啊。”
陰謀專精
李斯:
蒙恬當面說人時,已經知道收斂了。可見之前的勸說指點,有記住一點點。
“不過”周邈悠悠道。
“也可能真的是咸陽治安已經糜爛至極,甚至有盜賊能自由來去皇家宮苑,在偶遇陛下后決定刺殺。”
“又在關中搜捕之時,大肆侵擾黔首,民間愈加惶恐難安,關中動蕩,以至紛紛囤米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