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年,皇帝遣仙使邈東南治馳道,逢儒圣孔子門裔,封文通君。1
始皇陛下或許果真料事如神,但更可能是將在外難免情況有變,習慣于考慮得周到,沒將賜封詔書寫死。
周邈來前打開詔書看過,初時沒注意這一點。
等直到方才,孔鮒都沒有讓他看到誠意。
他覺得反正始皇陛下也說了若孔丘八世孫鮒請罪至誠,可封其為文通君
現在他認為孔鮒請罪不誠,陛下又允他見機行事的特權,那么不拿出詔書給孔鮒,也是可行的嘛
但現在蹦出一個叔孫通在始皇陛下時為待詔博士,秦二世時封為博士,最終從胡亥手下逃走,識時務、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的人才
周邈靈機一動時,就想起了詔書內容,沒有指名道姓寫明封孔鮒為文通君
雖然就跟緩急只有急沒有緩一樣,門裔這個詞,也只有后裔而沒門徒。
但強硬曲解,也能解釋為門徒后裔啊
叔孫通是孔鮒弟子,儒門生員,怎么就不算是孔子門裔了
必須算,名正言順的算
“叔孫通,始皇帝陛下詔封爾為文通君,不速速接詔,又待何時”
周邈宣讀了始皇陛下的詔書,遞向跪拜地上的叔孫通。
若說方才孔鮒還只是憤怒又隱忍,那此時詔封落到叔孫通的頭上,真如雷霆降下,劈得全身僵直。
仙使心計,厲害如斯
難怪難怪方才說儒門非孔門,實乃不滿孔氏后裔在儒門的一呼百應
但隨即又僅用一封詔書,便斷了孔氏族人在儒門中與生俱來的血緣蔭庇。
怕是十年后,孔氏族人,自此便與尋常士人一般無二了。
叔孫通也是早早堪破仙使之意,方才見風轉舵罷
周邈他說他原本只是想替始皇陛下撈一個人才,才把詔書給叔孫通,沒想到還有這層意義。你們信嗎
但想到后來的孔家,詔封異姓儒生叔孫通為文通君,或許也不失為一步妙棋啊
叔孫通他說他原本只是想攔住仙使,別叫昨日叱罵之事重現,拯救孔儒一門,別被始皇帝夷了三族,并無謀求富貴之心。你們信嗎
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富貴加身,當下哪容他拒絕
叔孫通原地轉向,面西向咸陽所在行了拜禮“儒生叔孫通,接詔”
叔孫通接過詔書,跟隨而來的數百儒生是神情各異,但低眉垂眼,不敢發一言。
他們中也不乏昨日看了大典之人,此時如何敢多加置喙
但還坐在地上的孔襄,陡然如夢初醒
“那詔書明明應當是”我大兄的
哪有尊師不受封,弟子反而封君的
我大兄是孔子八世孫,他才是孔子正統門裔,應當封我大兄
只是這次沒用英布捂嘴,孔鮒自己就把幼弟的話掐了
“叔孫通,爾為儒家門裔,得仙使看重,當入咸陽。”
“閉門思過,兼研修儒學,就如閉門造車。爾當入咸陽,方能研修出濟世利民的儒學。”
在孔襄不可置信的目光下,孔鮒不僅掐斷了幼弟的抗議。
還送了叔孫通一程,也遂了仙使之愿。
雖然這番話他說得艱難,言辭生硬,近乎咬牙切齒,臉色也難看至極。
但細枝末節而已,無關緊要了。
一直沉默助陣的馮去疾,此時倒是正眼看了孔鮒一眼。
這孔鮒倒也識大局,知道大局已定,叔孫通雖非孔氏族人卻也是孔儒,總比孟儒或荀儒得勢要好。
雖然孟子門生不顯,荀子門生韓非和李斯都轉了刑名法家。
對那幼弟和孔氏族人,也有一番仁愛回護之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