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與王綰、李斯一干人等告別過,周邈帶上隨行人員,及五班總工頭及其助手們,登上鋼鐵神獸。
留下四尊,率領其余二十尊,在咸陽黔首的歡送下,離開咸陽,趕赴剩下五場賜福大典。
就跟巡回演唱會似的,巡回賜福大典,周邈已經跑過五六輪,熟門熟路地的。
出了咸陽之后,仙使周邈在沿途黔首的夾道歡迎,又追隨歡送中。
一路舉行大典,一路放下各班總工頭,也一路帶去仙秫種子。
等到最后一名馳道總工頭馮去疾,被放在長沙郡臨湘,也就意味著本輪巡回大典圓滿結束。
周邈當即打道回咸陽
周邈前腳回到咸陽,后腳就有蕭何前來六英宮,與他分享豐收喜訊。
“臣方才在章臺宮向陛下稟報高產喜訊,稟罷告退時,陛下又令臣再往仙使這兒來一趟,一道分享喜訊”
“豆菽平均每畝豐收五石仙使且看,粒圓飽滿,色純無雜,豆香四溢,更是上好的豆子”
蕭何就像一個莊稼豐收的淳樸農人,向仙使周邈展示著斗中的大豆。
畝產四石,換算一下,約為后世的畝產三百斤,與后世普遍的畝產四百到五百斤往上,小有差距。
但放眼時下大秦,已經算是高產。
周邈高興贊道“這可真是個喜訊”
蕭何不只帶來仙豆高產豐收的喜訊,還有仙稻的
“仙稻亦收割了,仙使請看這稻谷,粒長飽滿舂的稻米也是色澤潤白,米香濃郁。”
“且畝產有十石,足足十石”
十石,是秦時最高畝產粟五石的兩倍,可說仙稻已成為大秦目前最高產的五谷主糧
十石,也才約后世六百斤而已。
與后世雜交水稻最高產三千斤相比,這十石簡直不值一提。
但這水稻是種性穩定的普通稻,而非雜交高產稻。而后世的普通稻,畝產也就在六百至一千二百斤之間。
“能有畝產十石,著實不錯了”周邈也高興。
“不過,我已經見過水稻高產豐收之景了。”
“南方天暖,此輪巡回大典經過楚越之地時,水稻已經收割。畝產沒有蕭左丞精耕細作來得高,但也有六七石,也算是豐收了。”
因為這個原因,舉行賜福大典時,淮漢以南又是場場人滿為患
差點讓他以為又出了什么粉頭暗中策劃。
最終查實,只是黔首為感謝仙使帶來高產仙稻,全家老少都自縣中各地趕來拜謝。
蕭何作為治粟內史左丞,年尾歲首時就會收到各地郡縣的糧產情況匯總。
但現在能提前從仙使處得知南方楚越仙稻豐收,也是一樁樂事。
“如此一來,今明兩歲,黔首不懼饑餓了。”
周邈又想起一事,“我沿途還傳了點小道消息南地水熱優渥,水稻或可兩熟。”
蕭何一頓,隨即神色大亮“古籍中有載兩熟稻、再熟稻,楚越之地也能兩熟”
周邈前世畢竟沒有多少種田經驗,也不甚確定“據說雙季稻差不多就是眼下這個時候,在嶺南閩越之地開始栽培。”
“但以現在的水熱條件,其實江水沿岸及以南,應當是能種雙季稻的。”
畢竟后世長江沿岸就能種雙季稻,現在又不是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應當也能種。
“試試吧,就像之前有膽大者敢于嘗試播種糙米,現在當也有敢于再播撒一季水稻者。”
現在南方的農耕還很粗放,火耕水耨是常見的耕作方式。
這一季稻子收割后,割些稻草備用,多余的便放一把火燒在地里,這種火土肥還能肥田。
再播種一季水稻,也就是重新灌水,再往田里播撒稻種而已,不費什么事。
與后世地廣亦人稠的人地情況大為不同,當前是地廣人稀。刀耕水耨,反而是更省事省力的耕作方式。
雖然費種子,畝產也會降低,但總歸有所收獲,是賺的。
只是蕭何鉆研推廣精耕細作,于農耕文明的發展而言,也是必要的。
蕭何難掩激動“若楚越之地仙稻能熟兩季,那將成物阜民豐的福地”
“這是必然趨勢,幾百年后經濟重心南移,也證明南地確實更能滋養人口與文明。”
“等南地糧產富足,人口滋生,人地愈發緊張時,如今的火耕水耨耕作方式必將淘汰。那時,自然就到蕭左丞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傳向南地的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