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第十者”
“二甲第一者”
“一甲第三者,內史章臺東里西、李由”
“一甲第二者,隴西郡狄道縣城東里西、衛津”
“一甲第一者,潁川郡潁陽縣東鄉南、荀炅”
在始皇帝嬴政宣布玄榜名單時,宮前廣場上的明法科考生們無不緊張萬分
從三甲最后一名宣布,越是往前越緊張,既希望遲些聽到自己的名字,如此就意味著有更佳的成績。
又希望早些聽到,因為生怕一直聽不到,最終是未能上榜。
這種挑撥折磨人心緒的法子,真是叫人牙癢癢
仙使周邈嘿嘿叫公元前的考生們見識一點綜藝懸念的震撼
但等到揭曉了二甲第一名,又念到一甲第三名時,眾人突然意識到始皇帝在殿試一關中,竟未曾黜落一人
明法科參加殿試者,合計二十六人。
而剛才揭曉了三甲十三人、二甲十人,此時一甲既為三人,那么合計正好就是二十六人
也不知是四科都是如此,還是僅明法科特殊畢竟大秦以法治國,法家在大秦享有格外殊榮。
宣讀完明法科,嬴政換過一卷明算科玄榜,再次開始宣讀
“二為明算科,三甲第五者”
下方的考生一聽,紛紛心中默算明算科總共十八名考生參加殿試。若是固定一甲三名、二甲十名,那么三甲正好余五名相加正好是十八名考生
殿試一輪之中,始皇帝果真未曾黜落一人
這個結論一出,應試考生們心中頓安。既然殿試不曾黜落,那他們就都榜上有名,只是名次高低之分而已。
始皇帝竟果真恢宏大度,能識人容人。
應試考生心中不約而同地,又一次生出對始皇帝的好感,以及感恩。
雖已確定自己多半榜上有名,而凡是殿試得中者,都有授官資格,官肯定是能當上了的。
但名次和官階也有高低之分,誰都不會想落入三甲,皆許愿二甲,甚至一甲
于是,這會兒就又都開始在心中默念別念到我,別念到我
晚一會兒聽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著有更高的名次啊。
“三為明字科,
三甲十六者”
“一甲第一者”
宣讀完畢明字科共二十六人的排名,嬴政最后再換進士科玄榜
“四為進士科,三甲廿四者”
“二甲第三者,陳郡陳縣北里北、陳馀”
“二甲第二者,碭郡陳留縣高陽鄉西、酈食其”
“二甲第一者,陳郡陳縣北里北、張耳”
“一甲第三者,三川郡陽武縣戶牖鄉南、陳平”
“一甲第二者,南郡竟陵縣南里南、陸賈”
“一甲第一者,”
到進士科時,若周邈在場,就會發現好幾個漢初名人,其他的就都是不曾聽聞過的。
這是因為漢初黃老七十年,也唯有儒家同為顯學,才有許多儒生名留史書。
而法家沒落,史書之上罕見法家名人。
明算、明字又不受重視。于是竟似乎是儒家名士們占領了進士科。
只是被尊為漢朝第一儒者的陸賈,都只得了進士科一甲第二,便可知儒家倒也沒占到進士科的半壁江山。
法家、道家與兵家,還有墨家等家,雖稍顯弱勢,卻也能算是平分進士榜了。
嬴政親自宣讀完畢科舉四科的名次,放回玄榜。
之后將有奉常衙門博士部抄錄榜單,張貼于章臺宮的宮墻大門外。
這一份始皇帝親筆落下的榜單原稿,將會收藏保存于咸陽宮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