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與蒙恬同為武將,王賁倒不是爭權。
王家如今已有王離率五萬大軍鎮守西域,他無意再攬過抵御東胡之權。
李斯若有所思,立即轉而問周邈“仙使覺得,武寧候李左車,如何”
李牧之孫,李左車
殿中都是知情人,周邈也就直言道“李左車的史料應當不多,我對其史料也不算了解。”
唯一有印象的,是在韓信的背水一戰之中,李左車勸陳馀堅壁清野、斷絕糧道,陳馀不予采信,結局就人盡皆知了否則也就不會有背水一戰這個成語流傳。
那這樣看來“唯一能確定的,應當不是一個蠢人,或許還有聰明才智。”
得到確定,李斯回身,向上首的嬴政建言“臣建言,或可令武寧候李左車,領兵前往代郡、上谷與漁陽郡一帶,防御東胡。”
李斯自然不是僅憑周邈一句斷言,便舉薦李左車。
事實上,李左車作為李牧之孫,被作為趙國后裔賜封為武寧候,居于咸陽。大秦君臣從其平日言行,已對他有所了解。
毫無疑問,居于咸陽的六國后裔是被監視著的。
李斯需要確定的是,李左車在歷史上是否正面。
萬一他們看走眼,其實李左車是個大愚若智的蠢人,或是大兇大惡的惡人呢
“天下皆知,故趙虧欠武安君李牧,李左車作為李牧之孫,對故趙只有仇恨,而無追思懷念,因此李左車可信。”
兩三年的觀察監視,也已證明了這一點。
與張良追念故國不同,李左車是聞故趙便嗤鼻憤恨。
“李左車承李牧遺澤,在代地一帶,更易令軍民同心,組織防御東胡。”
至于擔心李左車一呼百應,在趙地反了大秦
若真無那點自信與心胸,但凡有疑便棄之,那這天下也無幾人可用了。
畢竟李斯都是楚地人,硬要捏造疑點,那他也不可重用了。
而且以如今的大秦,馳道
暢通八方,軍隊數日可達郡縣。
天下黔首皆信仰、愛戴仙使,天下士人因科舉盡數歸心大秦。
囍本作者鴉泉提醒您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若還叫李左車擁兵自立,反了咸陽,那大秦真就是氣數已盡。
他們也別在這兒費勁巴力地拯救大秦了,直接坐等滅亡吧
殿中君臣對此已有共識,李斯甚至都不曾贅述。
蕭何最初雖為秦吏,卻生活在楚地。
更知另一層深意“大秦封侯于六國后裔,大力安撫了六國遺民。然若開始重用六國后裔,想來六國故地之人也能徹底放心了。”
“六國后裔中,文已有智武侯張良,武再加一個李左車又何妨”
李左車又不同于張良,他是領兵的武將。
始皇帝都敢叫六國后裔領兵鎮守故地了,對六國遺民哪還有區別對待
如此,天下才算徹底熔煉成一塊鐵板。
天下皆是大秦黔首,再無六國遺民之分。
蕭何“亦能令天下之人,知始皇帝陛下胸襟博大,知人善用。”
周邈跟著一想,還真是
而且如今的大秦,不比三年前,可說江山已經穩固。
現在的大秦,有了重用六國后裔的底氣
何況這人是李左車,不是項梁。
項梁不能放回楚地,但李左車可以放回趙地
李左車別說反秦復趙,就是趙國還在,說不定都得叛趙投秦。
“二位議是。”嬴政顯然也認同。
“午后再宣武寧候覲見,屆時令其領兵三萬,前往代郡、上谷郡一帶,防御東胡。”
蒙恬領兵十萬卻匈奴,李左車領兵三萬御東胡,是否不公
一則是蒙恬要進軍草原,拉開防線,而李左車主要是御守代地。
二則也是考察其才干,是否能發動當地黔首,使軍民一心御敵。
若能,那便可以放心任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