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封建早期,實行科學人性化的現代律法做夢呢
不僅不現實,也不適合。
人性之野蠻,有時候就非得以殘酷刑罰,方可勉強鎮壓。
“能夠大部分廢除肉刑,放寬連坐,量刑也有所減輕,就已算是仁厚之舉。”
周邈成熟地接受現實,還夸道
“后世史書上,陛下與李丞相,都能因此記一筆仁慈評語。”
上首的嬴政神情如常。
他不差、也不在乎這一筆仁慈評語,能讓大秦長治久安,方是他所求。
只是李斯聞言不免神態激昂。
他早先猜到,原本的歷史上他是做了些糊涂事的。
因此他之后一直以來的言行都收斂許多,凡事都三思而后行
是否違
背陛下所愿是否讓仙使不高興是否會在史書上留下污名
并且愈加勤謹公務,就為留下一身清名。
“史書留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順其自然而已。”
大秦眾臣aaaheiaaahei
但凡成功壓下嘴角呢
李斯一臉淡然,若無其事的樣子
aaadquo至于行政律,大概包含朝廷官府的高效清廉準則,朝廷及郡縣各軍政法的官吏職責,官吏的任免、考績,以及科舉、驛傳等諸多公務。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律條之外,兼以旨令,倡導仙使所言的依法行政。”
周邈把手稿翻得嘩嘩的,“嗯,指導思想沒錯,大方向不跑偏,行政律也差不了”
說到底,封建時期的皇帝專政制度,就是一人之天下。
行政律的律條,只是最基本的約束,更多的還是以皇帝旨令為主。
他本來就不通法學,在這方面就更加不懂了。
但是
“行政律,這個名稱,不需要為尊者諱嗎”
周邈想到以前在網上看到說,秦時一里之長稱里典,而非里正,就是避諱始皇陛下名字的政字。
殿中氣氛短暫地一靜。
李斯解釋“還是初稿手稿,不曾定下終稿,稍后可以更改并避諱。”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是儒家禮文化的態度體現,孔子編纂春秋時便遵行此原則。
此時距孔子的時代也非滄海桑田之久,其間百年戰亂不休,而秦又偏居西方。
六國鄙夷秦國時,都是把秦與夷狄并論。
倒不怎么盛行避諱尊者、親者的字號。
有時避,有時又不避,靈活避諱。
若非周邈此時提醒,李斯一時還真沒想到。
如今秦學百家中有儒家一席之地,倒是應當為尊者諱。
但避諱與否,還得看陛下之意。
上首的嬴政道“這次無需避諱。”
以后避不避諱,屆時再看。
李斯“唯。”
周邈始皇陛下大氣
至此,新秦律一事就算說完了。
“今日的第二樁事,是有關南征百越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