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該為迷路付出的代價
穿過了整個半島,進入了滇地。
即大秦稱呼中的西南夷地界。
周邈作為大秦仙使,有張良作陪,英布等人護衛,還有典客衙署的翻譯官同行,與滇地部落聯盟首領滇王簡單地見了一面。
過程嘛,對方禮遇非常。
畢竟鋼鐵神獸當面,即便滇王原本高傲,此時也不敢輕視。
后續嘛,來日刀兵之下見真章。
臨離開滇地前,滇王還欣然同意出借了一名向導。
之后便是按照計劃,大致沿五尺道的東北西南走向,穿行在密林與聚落之間。
途中穿過了縻莫、夜郎等大小西南夷勢力的地界。
終于
回到了大秦地界
“蜀郡我回來了”
周邈雙手圈成喇叭,對著山下明顯是大秦風格的城鎮大喊
“小伙子,啷個是蜀郡吶,我們這哈子是巴郡喲”
一個上山伐薪的巴郡黔首,大聲糾正。
山林間,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巴郡治所,江州縣喲”
“”
一陣山風卷過,山中鳥兒嘎嘎嘎
江州縣,故巴國舊都,現大秦巴郡治所。大概是后世重慶渝中區。
周邈不得不承認“我們又迷路了。”
目的地本來是蜀郡,結果到了巴郡。
“不過問題不大”
周邈看了看任務進度條,“我們還能沿江水順流而下,到時將這一截河段作為水路的一部分,正好改造一番,修得更容易通行”
在三峽工程之前,渝地主城到巫山段的水道條件可沒有高峽出平湖后的暢通。
雖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那也是順流而下的小舟才有的迅捷。
稍大些的船只,在逆流而上時,遇到險灘時,都要纖夫在岸上拉行。
又繼續找理由“嗯,蜀郡已經有馳道通行,也該讓巴郡也有水陸大道溝通外界了”
張良“仙使言之有理。”
韓信雖然誤打誤撞,但確實言之有理。
五尺道通巴郡,確實比通蜀郡更佳。
巴郡以水道出巫山,入南郡,則正好與咸陽南出的馳道接上。
如此一來,整個南地水陸交通線,便是首尾連通了。
當晚就給始皇陛下寫信
陛下我們又迷路了
但是誰行走在莽荒密林中,不會稍稍迷路偏向呢
原本回到大秦境內時,計劃是在蜀郡,結果竟到了巴郡江州縣。
但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們決定將錯就錯
雖然不日就能沿馳道回到咸陽,但還是想讓陛下早日看到我們一路的見聞。
于是,這一封連同先前幾封寫于百越之地、中南半島上的信,一同寄上。
陛下幾日后見
彼時的嬴政
迷路之事,尋常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