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雖然不懂水利不懂科技,也不懂制鹽,但有她在,各方面的事情都好協調。
附近村子的木匠都集聚石盤村,忙碌著要打造水車制作鹽板。
水車是根據蘇韻的圖紙來進行制作,要費一番功夫,但鹽板就容易多了,鹽板一般用杉木制成,長2米,寬08米,四周有槽沿高01米,幾塊木板合起來就能拼成。
在對工作量還不確定的情況下,按照一個勞動力負責十五塊鹽板來準備,要是以后忙得過來,再自行增加。
在水車還沒制造出來之前,有些村民已經按捺不住,一擔擔地去跳水放入鹵池。
村頭的陳三家最是最迫不及待,帶著媳婦兒子一大早開始就去挑海水。
蘇韻也想看到具體的效果,開始手把手教陳家人曬鹽。
先是把鹽板鋪開倒入適量鮮鹵,天氣好一點就多倒一些,其他就不用再做什么了,任其風吹日曬,只要天氣不錯,每天到了下晌的申時左右,鹽板底上開始出現鹽粒結晶,并且越來越多。
鹽農只需要在太陽下山之前用刮條把這些鹽巴刮到鹽籮中,瀝去殘鹵,就得到了原鹽。
操作就是這么簡單,也不容易含有雜質。
經過幾天的實驗,如今正是夏季較熱的時候,每塊鹽板可產原鹽大約六斤,日頭小一點,也能鏟除原鹽三到四斤。
蘇韻估算了一下,如果是冬天這種溫度較低、日照短的季候情況,大概產出的原鹽也能有兩斤,如果晴天又遇上大風,產量會更高些。
以目前一人管理十五塊鹽板的工作量來計算,一對夫妻三十塊鹽板,早上鋪開鹽板灌上鮮鹵后直到傍晚收鹽,中間不再花費其他勞力,像如今夏季,一天能產出原鹽大概有一百七十到兩百斤原鹽。
要知道,如果使用舊法制鹽,人均年產最多年份也不足500斤。
這才曬了兩三天,得出來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沒想到新法如此厲害,這樣一來一人一個月就能搞定以前一年的產量。
有些村民并不相信,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在陳家的鹽田邊上,幫忙一起去挑海水,很快挑夠了鮮鹵,一群人就冒著太陽圍在鹽田周邊看,直到親眼看到了鹽板上一粒粒鹽析出來才相信,晚上刮鹽的時候,里長拿著秤來稱重,鹽農們這下子是徹底服了。
陳家人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原本還有些人想堅持舊法,見到這景象,哪里還繼續硬氣,第二天急吼吼地帶著老婆孩子上山砍樹制作鹽板,生怕落后別人一步曬出的鹽少了虧大了。
蘇韻心里也是開心的,這些知識都是在現代
時候看的理論知識,
,
多少還是有些擔心,但如今結果已經出來了就沒有什么顧忌了,這種板曬制鹽法可以全縣進行推廣。
秋夢期心中也被這些豐收的喜悅沖擊著,變得無比豐盈,先前對蘇韻的那些怨氣早就在這一刻煙消云散,覺得她的形象在心中也變得偉岸起來,這幾日來風吹日曬的臉龐,沒有以前那么白了,但嘴角的笑卻更有韻味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