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張嫣所提出的土地統計提議,蘇韻覺得可行。
該計劃是利用當前籌集震災款項的時機,以官紳一體納稅為幌子,推動田地統計,利用信息差誘使大地主瞞報土地數量,進而再以當下所報數額為標準,重新丈量,對于多出來的土地進行收繳,再均分給普通百姓,之后再謀求官紳一體納稅。
第二天蘇韻又找了張嫣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向如今的瀝州刺史李泰提出建議,希望能從整個州的層面來執行這個任務。
李泰很快就同意了這個方案,于是土地統計工作便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該項任務由各縣的戶房主導,各村里正和鄉老協助,統計結果和每戶戶主進行確認并簽字上繳各縣,再提交到郡到州。
按照以往慣例一般統計土地之后,往往伴隨著就是征稅或增稅。
一時間百姓惶惶不安,尤其是各郡縣的鄉紳地主大戶,眼下上面只說要統計土地,但也沒有說到底要怎么征稅。
是只征賑災款嗎,還是直接今后就直接官紳一體納稅了,沒有人知道。
倒是有小道消息傳來,說為了完成皇帝下發的籌集賑災款任務,衙門準備按照統計上來的土地數量進行分類,分成五檔,戶擁有土地畝數五萬畝以上的,按照每畝征收六成的糧食進行納稅;一萬畝到五萬畝之間的,按五成收;一千畝至一萬畝,按四成收;一百畝至一千畝,按三成收十畝以下,不收賑災款。
不排除后期會按照這個數據進行征稅,官紳一體納糧
這個消息被傳得有板有眼,一時間在整個瀝州激起了千層浪。
涉及切身利益,擁有大批量土地的官紳地主們一時間急得團團轉,忙著向上打探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可新晉的刺史李泰,還有同樣被安壓了籌集賑災款任務的新會郡郡守秋植,以及負責相關人物的官員班子皆是三緘其口,不透露一絲風聲。
但越是這樣,這消息就越顯得可信。
反倒是擁有十畝以下和無田無地的小老百姓就沒那么焦慮了,畢竟就算這個消息是真的,也輪不到向他們這些人籌集賑災款。
往日被壓在底層怨氣,這時候也揚眉吐氣起來,更是把這個消息給添油加醋地到處散布。
士紳大罵新刺史和新會郡的新郡守,老百姓卻不服了,爭辯道“皇帝讓兩位大人籌集賑災款,李刺史和秋郡守也是奉命行事,你憑什么罵他們,他們也是不得已。”
“兩位大人現在就是兩頭受氣的媳婦,上邊逼得緊,你們這些下面的人又不配合,你讓他們怎么做。”
“兩位可都是好官啊,知道咱們小老百姓不容易,往年征稅都征咱們的,這次知道咱們沒米下鍋了,也該削一削那些不事生產的大戶人家了。”
“誰敢罵李大人和秋大人,我第一個不服”
小老百姓雖然惹不起士紳,可奈何人口基數大,這些話傳得遠也傳得廣,士紳就算能力再大,可人數畢竟是少數,輿論
這一塊就搞不過這群自發的自來水。
就算他們想找人煽動,
可無奈秋夢期這邊在這方面更勝一籌。
整個瀝州的土地統計工作就這么開始了。
不配合也不行,
誰叫是皇帝派下來的任務呢。
于是這些人開始挖空心思想找對策,果真還真的給他們找到了漏洞,雖說土地統計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始,可統計人員也還是由村里的里正和鄉老負責,并不嚴格,也沒有派人下來重新丈量,只是把數報上去,戶主簽了字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