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只是在皇宮宴請將領,相關的獎賞還得等待兵部和軍營對相關名單和成績統計報送上去,核準無誤才能進行封賞。
另外還有幾萬將士駐扎城外沒有進入城,蘇韻也早已安排下去,向軍中豬羊雞鴨等充足的美食犒賞士兵,城內城外共同慶祝。
戰爭結束,如今北邊已經有許牧通和劉二虎率軍守衛,暫時不需要那么多的士兵,適當地放一批人返鄉過日子。
蘇韻參照現代義務兵役制與志愿兵役制相結合的兵役制度,讓兵部對軍隊進行改革,采用職業軍、固定兵役和民兵相結合的方式重新調整軍隊,以達到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的目的。
并傳令下去,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舉國上下定調“發展”。
大力發展農業、商業和教育。
農業是根本,是所有一切的保障。
商業是串通各個行業的一汪活水,有了這汪活水,經濟才會變得繁榮。
至于教育,是重中之重。
人的肉身可以毀滅,但思想卻不行,人們往往會執拗于他們的某一思想,不死不滅。
尤其是堅持了上千年的理念。
未來新舊思想之間必定會有一場戰爭,解決這場戰爭的最佳方式是新教育的普及。
當然,倒不至于讓所有人立即摒棄舊思想,完全投入新思想新理念中來,至少蘇韻她們當下所制定的教材,也沒有大膽到將所有舊有思想全部一桿子打死。
去之糟粕取之精華。
規定了啟蒙的教材,絕對禁止類似于女戒女訓女德等專門約束女子行為和思想的封建書籍,禁止一切迷信書籍,非國家規定的教材不得進入書院。
將算術列入學堂必學必考科目,全部引入阿拉伯數字,規范加減乘除,加入空間與幾何。
弘揚科學,宣揚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更多地啟用年輕的夫子和年輕的官員,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與腐朽思想進行制衡。
這日,蘇長寧來向蘇韻辭行。
他今年二十一歲,考中進士,不過名次靠后,蘇韻原本想給他安排一個在薊城的官職,他卻拒絕了,執意要去益州。
蘇韻道“父母都在薊城,你自己跑那么大老遠,以后逢年過節,如何膝下盡孝”
蘇長寧面色赧然,道“父親巴不得我能走遠一些”
蘇韻聽到這話,不禁愕然。
當年蘇學林并不認同她的政治觀念,選擇在瀝州大河村種地,但自從定都薊城后,蘇韻還是把他給接了過來,蘇家人如今都在薊城,怎么能留他一人在瀝州,如今他年紀大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照顧不到。
蘇學林雖然不情愿,但還是跟著來了薊城,蘇韻按照他的意愿找了個郊區的莊子,讓他在那兒種地。
父女二人關系不好不壞,但隨著越國統一,他也已經不再執著于什么政見,不過倒是越來越熱衷種田,幾年下來,從一
個門外漢,變成了種地小能手,對于蟲害和施肥有著自己的一套經驗。
如今見面,關系也緩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