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勢力,當然就是困擾漢室幾十年,從劉邦開始,一直到武帝整整四代人才勉強算解決了的大頭諸侯王勢力。
劉邦石破天驚的詭辯論一出,在座無數人都忍不住側目,為皇帝陛下獨一無二的厚臉皮而自嘆不如。
想削別人的王爵,還美名其曰不想讓你背上謀逆的名聲,希望對面對你感恩戴德
想多美啊陛下
異姓諸侯王們期待的目光齊齊地望向了當事人韓信。
異姓諸侯王拜托了,楚王為了您自己的未來以及我們的,對劉邦他使用暴怒吧
但韓信沒有當然也不會有了,他畢竟是歷史上獨一份的兵仙神帥,與其說他是真的完全不懂政治,倒不如說他之前是在自欺欺人。
真的完全不懂自己處境的人,是不會在云夢之澤被劉邦帶人一綁起來就知道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
他真的只是在心里懷揣著一點自欺欺人式的期待萬一呢萬一陛下他真的覺得分封制比郡縣制好呢萬一陛下能夠相信我的忠心,感動我的功績呢
畢竟幾百年都是這樣過來的,裂土封王的夢想既然都有前例,為什么偏偏不能被陛下所包容呢
可是劉邦跟他點破了他虛妄的期望。
好吧,果然是這樣的。
劉邦是他認為可以平定天下,成就大業的君主,怎么會不知道連韓信心里都隱約察覺到的差異呢
所以,隱隱地,在聽到劉邦真的承認他不愿分封的時候,他的心里卻有一種詭異的,塵埃落地的,果真如此的安心感。
韓信慢吞吞地側過臉去,看向了繼續說著些什么的光幕。
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是個什么意思反正天幕在講諸侯王,先讓他聽完再表態。
異姓諸侯王們別太偏心了,醒醒啊,你這個舉動跟直接默認只要劉邦干得好那就啥事沒有有什么區別嗎
諸侯王勢力在漢初應該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異姓諸侯王階段,和同姓諸侯王階段。以劉邦立下的白馬之盟為分界線,從此“非軍功不得封侯,非劉氏不得為王”。
異姓諸侯王的存在,我們可以視作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一種與舊時代的妥協與殘留。
整個秦末漢初、楚漢爭霸的階段,其本質是春秋戰國的一種死灰復燃,天下所呈現的是春秋戰國的列國交相攻伐的局面。
一開始,是以楚國為盟主的東方六國集體伐秦,而在秦朝滅亡之后,劉邦繼承了秦國的基本盤,又在楚漢戰爭中復現了秦國兼并六國的局面。
但漢朝一統的天下,在當時來看,還沒辦法完全認為是和始皇時期的帝業相一致的成果,更像是西周那種,天子作為諸侯國的共主那樣的形勢。
所以為了擺脫這樣的尷尬現象,重現劉邦早年目睹的始皇巡視天下的浩蕩帝皇之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他所采取的舉措是“再造帝業”,也必須是“再造帝業”。
第一步是鏟滅項羽,進而得以一統天下,四海來歸,韓信替他完成地相當出色。
第二步,就到了剪除異姓諸侯王。解決掉這些極為容易尾大不掉,容易在地方形成割據勢力,從而對中央的權力形成擠壓、反叛乃至于篡奪的,歷代中央集權政權的心腹大患。
“尾大不掉”“歷代”“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