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之上,跪伏在地的臣子輕描淡寫著開口,好一派忠心為國的諍臣模樣,而劉啟聽了卻只覺得一陣可笑。
忠心嗎為國嗎恐怕只要他們的勢力在新朝也能夠得以保存,坐在這個皇位上的,到底是他劉啟還是吳王劉濞都不重要吧
哦對,當然不重要了,也確實忠心了。畢竟他劉啟可是才下令削了袁盎為庶民,而劉濞則是那個愿意花大價錢收買他眼前這位前吳相的存在。
袁盎竟然愿意為了他這個削他為庶民的皇帝盡忠職守,多么讓人感動啊
但,劉啟只是長久的默然,一種自心底油然而生的悲涼默默彌漫眼下他們就是挾兵自重了又如何,危機當前,劉啟又能拿他們怎么辦呢
“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這算是隱晦地給出了愿意交換的態度了,但劉啟卻沒有立即行動。他在觀望前線的形勢,如若梁王能為他抵御住吳楚的兵鋒,那么晁錯也就不需要死了。
而袁盎等人也并不著急袁盎和竇嬰都曾擔任過吳楚兩國的國相,也許他們才是遠比劉啟清楚對方底細的存在以梁王的勢力,尚且無法抵抗七國的聯軍。
事實也正是如此,摩拳擦掌的梁王,上來就被吳楚聯軍一通暴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吳國就已經攻到了淮西,梁王劉武只能退守雎陽,戰事急轉直下。
劉啟的期望破滅了,但他還想再給晁錯一個機會。
雖然史書上并沒有正面記載晁錯對劉啟的諫言是如何發生了具體變化的,但是通過隨后丞相陶青等人上書誅殺晁錯時候的諫言中所提到的“欲以域邑予吳,亡臣子禮”,即晁錯在竟然在諫事的時候說出“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這樣的話來,我們也可以看出
當局勢急劇惡化之后,就連原本一直要求強硬削藩的晁錯也終于軟弱了下來。
他給出的最后的建議是,割地求和。
真夠喪權辱國的啊,晁錯怎么說得出口的。
“縱是尺寸之地,怎可輕棄之”
第一個暴起的當然是韓信,年輕的將軍一下子站起了身,鋒利的眉眼直直地睥睨向光幕上此刻已然慌亂無所適從的文臣。
而張良的臉色也是相當的不好看,面若好女長相文弱的謀士低垂著眼眸,表情是一派冷凝的淡漠,出口的話卻也尖銳如刀鋒。
“昔日東方六國對于秦國,難道不就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日漸淪落到日薄西山,破國亡家的地步的嗎”
兩位破落的王孫公子,此刻的感情隔著時光的長河,微妙地和后世人產生了激蕩的共鳴。
朱瞻基敏銳察覺到了后世人的感情色彩,而后轉頭看向文臣前列的三楊后世人好像對割地這種事情萬般痛恨,深覺恥辱。
他心中難免有些惴惴,聯想到了先前與大臣議論的安南的去留問題,一時之間只感覺頭皮發麻。
如果他放棄了交趾,后世人該不會也對此頗有微詞,甚至痛斥詬病吧可是交趾的存在也確實給大明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
很顯然,作為大明文臣最頂尖的那一撥聰明人,被他望向的三楊也察覺到了這一問題。
君臣四人面面相覷,只有唯一反對放棄安南的楊溥心底里暗暗揚眉吐氣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只有他是最有長遠眼光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