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白登山之圍之后,漢朝無奈只能提出了恥辱的和親政策,也是被迫之下的形勢之舉。
這種恥辱的和親政策,恥辱在哪里
很多人以為和親,就是單純嫁出去被冠以公主之名的宮女,把和親界定為舍一人而安大局。
所以對此的議論才會分成兩派一方確實看見了這些女子的血淚,覺得“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極盡辛辣,甚至于偏激者覺得漢初這幾位皇帝不過是懦弱而已。
而另一方看見了漢初的艱難,不乏哀憐地為漢初辯護,覺得這是無奈的必要的犧牲,漢初確實沒有能夠與匈奴反抗的力量。
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在此我不多做評價,我只想對和親的實質在此做出更進一步的闡明。
漢朝同匈奴的和親,主要是通過雙方統治者之間的聯姻來建立一種罷戰言和的政治關系,它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之上,而只是建立在雙方統治階級的利害關系之上。
它的初衷是以長久的時間,用軍兵以外的方法,逐漸臣服匈奴“以計久遠,子孫為臣,兵可無戰以漸臣”。
但事實證明的是,沒辦法用武力在正面戰場上所贏得的尊重,通過邪門歪道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和親的實質,其實是一種帶有強烈而濃重的政治軍事意圖的納貢隨著漢朝“公主”而去的,更為匈奴人所看重覬覦的,哪里是這薄命的紅顏呢
是中原源源不斷的物資,是匈奴人完全沒辦法自給的谷物、絲織品、酒桑、銅鐵制器件等等,這些戰略性的必需品啊
這才是真正的恥辱啊這才是隱藏在美人的背后,漢朝人為之咬牙切齒近百年,覺得漢匈血海深仇雖十世猶可報也的真諦連孝文皇帝給匈奴單于的外交國書,都要開頭口稱“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稱臣納貢,你以為他們是完顏臣構嗎
這是強漢啊是奉行著徹頭徹尾的大復仇主義,為了復仇當場殺人都能為人稱頌的,民風彪悍的強漢啊
“鏘”的一聲,在偌大的軍營里緩緩縈繞著,盤旋著落入了每個人的腦海,配合著天幕一句句直白而痛心疾首的話語,仿若是什么雷鳴在耳畔炸響,又仿佛是什么警鐘在腦中余韻不歇。
這是劉邦失神之中彈擊劍刃發出的響聲,而或許亦能反映出所有人心下此時的波瀾跌宕吧。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這是將軍們咬緊后牙的羞愧,攥緊的拳頭,壓抑的怒火自肺腑直沖上頭腦。
“源源不斷的物資”“戰略性的必需品”
這是文臣們深呼吸著的心痛,陰沉的臉色,滴血的心酸自咽喉直墜入胃部。
“敬問”“稱臣納貢”
這是劉邦頭暈目眩,茫然失神,被過大的沖擊影響到完全沒辦法思考的空白。
沉默的底下,實際上是滿腔壓抑的義憤填膺,是被這過于龐大而無所預料的恥辱壓在了頭頂之上,驕傲被摧折,自尊被刺痛的苦楚。
沒有人能開口說得出話,所有人傻愣愣地望著天幕。
劉恒同樣捏緊了手,稍薄的指甲刺痛了手指的皮膚,掐紫掐青的痕跡,在白皙的手上一片觸目驚心。
這確實是恥辱,而劉恒他不確定自己能否洗刷這份恥辱。
多羞愧啊,多狼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