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以宗廟社稷大計為言,請王即位。
文華門。朱瞻基的腦海中瞬間定位到了這道門所該在的地方它有甬路直通文華殿。它象征的是太子,是皇位最正統的繼承人。
而文武百官的身影拜倒在屹立于文華門之前的邡王面前,年輕的藩王口稱不敢,謙遜地表示自己無才無德,最后更是問出了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
這樣的誅心之言。
但是這樣的驚慌、無措,乃至于惶恐的表面之下,是他極平靜的眼睛,轉身斥責的時候,目光望向了他身后的文華殿。
這是在問朝臣嗎還是在問他自己呢他看著那熠熠閃光的綠色琉璃瓦。
后世史書,為了凸顯憲宗的正統性,往往都會論述說眾臣是先去取得了皇太后的同意,再前去勸進王的。
這樣的說法發展到后來,就成了景泰得以登基,實際上是和孫太后達成了合作他立朱見深為太子,作為交換,孫太后愿意讓他登基。繼而進一步被人拿來攻訐景泰,認為他易太子是不守承諾,最后人心盡失,罪有應得。
這不搞笑嘛
朱元璋聽了就從鼻腔深處悶哼出一聲恥笑,這世上哪有老虎向獵物妥協的道理在。
這玄孫,既然都已經初步掌握了朝政,使得那太后與太子勢力大減,又何必在此時做出讓步與退讓
實際上,在當事人彭時的筆記彭文憲公筆記中,他對這件事情的記錄是這樣的
“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請郵王即位,王再三辭讓,尚書王直、于謙、陳循等咸以宗廟社稷大計為言,力請不退。會太后命亦下,乃許以九月初六日即位。
看出差別來了嗎太后的命令是“會亦下”,恰好、適逢傳來的。
這也就是說,朝臣完全是在沒有真正得到孫太后首肯的情況下,干脆直接先舉行勸進儀式,決定把景泰為帝的局面先確定下來,說他們先斬后奏都可以了。
孫太后的同意,與其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倒不如說
是權衡力量,考慮局勢之后無奈地妥協她到底還是要依靠景泰來保全自己,迎回堡宗的充其量也就算是個錦上添花。
那封也許他在等待,又或許沒抱有期望的懿旨最后還是到了手中。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切的準備都已經完善。
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
文武百官齊拜,皇太后有命,殿下豈可固違。
文臣的序列里,走出了一個表面清瘦,卻仿佛凝聚著無窮的力量,無法被擊倒也無法被摧毀信念的人。
于謙向他穩穩拜了下去。
“愿殿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王始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