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相對比較偏向朱祁鎮的老臣,王直和胡灐都不由一驚他們最多只是想要讓皇位留在上皇一脈,至于讓朱祁鎮繼續回來做皇帝
額那就大可不必了給自己挑領導為什么不要好的要個爛的
默默無言之間,君臣相對卻心下默契地定下了一條共識等那邊朱祁鎮回來之后,絕對要對他嚴加控制了。
如果說景泰那邊的氣氛是平靜之下的波濤洶涌,朱元璋這邊就是突然被炸開了鍋。
朱元璋什么復辟怎么復辟的堡宗那混賬玩意怎么還沒被弄死
朱棣的思維和親爹擦出了同樣激進的火花乖孫啊,你怎
么沒把這混賬弄死的
你怎么沒弄死啊
朱瞻基不要再一次提醒我這個好兒子被弄死了啊痛苦扭曲
正統之時吏治敗壞之嚴重,使得時人都稱之為“在官既無廉恥之心,蒞政唯肆貪淫之志,釀成污濁之風”。可以景泰的性格,他卻是看不下去這樣烏煙瘴氣的朝廷的。
他認為“國家以民生為重,君臣以政理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所以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澄清吏治,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與約束。
永樂原本定下的由吏部主管官員選補的制度,在宣宗年間因為大臣會保情況的出現,被官員逐漸破壞,以至于官場上奔競請托之風盛行。
朱瞻基一驚“等會怎么又在朕手上發生問題了”
一些高位官員們半是尷尬,半是遺憾地私下看了幾眼這樣的事情現在還沒發生過,之后估計也不會再發生了。雖然澄清吏治固然是好事,但不知道為什么,有一種被后世人嫌棄的羞愧。
于是景泰先是下令停止保舉之法,恢復洪武、永樂年間的舊例。之后又聽從吏部給出的修改意見,綜合考慮了吏部公推的公正性和大臣保舉的廣泛性,進一步將官員選拔制度進行了調整。
除了吏部正常補缺以外,要求布政使和按察使這兩個特殊的職位,必須要由三品以上的官員聯名推薦作保,以提高官員的質量。
朱棣發現了不太對勁的地方“為什么后世人要把爹你的年號和永樂并列”
如果按照他之前的推斷,這個永樂的年號應該是他兒子的啊
那他呢他去哪兒了
該不會他心里突然一咯噔,難道他身體不好,不幸早逝嗎
但是不對啊天幕不是還夸他“五次北征,六師屢出,漠北塵清”的嗎北征既然都能有了五次,他在位肯定不會短啊
朱元璋也有點慌。他之前才因為那句對太宗文皇帝的夸贊,在心里為這確實干得不錯有他親爹風范的兒子加了不少的分,覺得雖然之前沒考慮過,但現在培養一下老四也不是不行。
結果現在告訴他這兒子可能命壽不豐聯想到之前朱棣由于貪嘴,吃多了生芹大病一場的經歷,饒是堅毅如朱元璋都覺得自己可能受不了這份打擊。
“沒事,沒事,你都能五次北征了,一定活的不算短之前那什么三朝的,可能把年號的順序說反了你才是那永樂皇帝,建文是高熾那孩子”
他越說反而覺得越有點道理,“啪”地一聲拍在自己腿上“沒錯,肯定是天幕把順序說反了。就你這性格,哪里像是想得出建文這種年號的人肯定是高熾那孩子,他那么愛看書,他才是建文”
父子倆短暫達成了共識,堅決拒絕考慮朱棣短命這個想想就荒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