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背后的原因可以探討的當然存在很多,最經典的應該是高產作物流入說來自美洲的高產農作物玉米、土豆、番薯等的流入,它們兼帶的好養活的優點大大提高了明朝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美洲是哪里
農耕社會多年來對填飽肚子的渴求與執著在霎時支配住了所有光幕收看者的內心,那被后世人拿來舉例的幾張圖片,上面聞所未聞的幾種作物一瞬間占據了他們全部的心神。
高產作物有多高產有多好養活
漢初的人停止了嬉戲的打趣,文景父子放下了手中的事情,曹丕對著那句長江封凍咬牙暗恨,孫權想著自家的水軍蠢蠢欲動,朱家父子的欣喜溢于言表,明朝君臣眼神相對,全然是難以壓抑的激動。
一種接近于狂熱的沖動瞬間填滿了肺腑,目光期盼著,他們望向光幕。
但后世人又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似是感覺無趣一般跳過了這個一時興起聊到的話題。
我們的重點不在這里,話說回去。
當氣候變冷的時候,各種天災也就很容易同時發生。從宣德到天順年間,朱家父子兩代人三個皇帝四個年號,在位時期的天災都挺多的。
仿佛有一盆冷水從天而降,將他們渾身一激,活像淋成了個落湯雞一般的狼狽。
也是啊,他們能夠聽到后世人的言說,都已經是接近于神鬼作弄的意外與饋贈了。怎么還能進一步奢求更多呢
可是不甘心的意志在每個人心中埋藏下種子,等待著有朝一日合適的土壤得以生根發芽。
孤的水軍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地發展起來了陸上向西邊的道路被堵住了,那么東邊呢走海路呢
如果集王朝之力,吸取當年陳友諒張士誠他們的造船技術
果然,接續著皇爺爺他的政策是個正確的選擇,下一次的航海該挑誰去呢
朱祁鈺胃疼細說天災,多謝。
景泰在位時期,除了前兩年年景比較好但依舊有天災,不過是程度比較輕以外,此后由于氣象異常,各地災異不斷是真的多到離譜的地步。
再結合古代“天人感應”觀念盛行的條件,我個人曾經懷疑過,朱祁鈺最后被奪權那么順利,也許也有部分這方面的原因。
比如,
光是包括山東、河南以及南直隸徐州、淮安、鳳陽等地的徐淮一帶,
,
開春就出現了很嚴重的春寒,“正月大雪異常”。
景泰三年夏初,由于雨水較多,糧食產量收到了嚴重影響,隨后引起黃河在沙灣處再次決口,掀起的驚濤駭浪瞬間沖垮房屋,人畜漂流。
災區普遍缺少糧食,大量流民出現,而國家賦稅沒有著落,南北運輸艱難。
景泰四年開春,依舊是寒冷和風雨交加,陰雨連綿,麥苗被淹死,春田至今不能耕種。
景泰四年夏季,在綿綿春雨遠去之后,夏季的大雨依舊不肯放過這片土地,繼續淹沒禾稼,使得二麥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