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跟著張耳混,在當時始皇帝銳意兼并天下的背景之下,算不上什么特別好的差事。
由于史書對于劉邦早年記錄的美化和神圣性宣傳,我們也很難知道面對侍魏就必須御秦,這一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前途無亮的局面,劉邦作為一個后來仕秦都顯得無比從容的楚國人,在當時到底懷揣著什么樣的心思。
他到底有沒有為了抗秦,明知事不可為卻完全貢獻出了自己的能力這驅動著他的內源動力,到底是單純的對魏公子的情結,還是作為任俠門客食君之祿的責任
我們都無從得知,唯一知曉的結果是秦軍在公元前225年攻滅了魏國,從此整頓秩序,打擊民間不法勢力。張耳逃離魏國地區,隱姓埋名到原本屬于楚國的陳郡陳縣潛伏下去。
劉邦和張耳的主從游俠關系就此中斷,而劉邦的游俠生涯也隨著一年后沛縣歸秦宣布終結。
在秦的統治之下,舊有的楚國地方政府被徹底摧毀。新的郡縣政府開始按照秦朝的什伍制度重新編制鄉里社會,將集權政府的行政控制徹底落實在人頭管理之上,使得百姓不得隨意脫籍流動。
這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毫無疑問是無業游民們,或者我們這里直白一點,劉邦。
對于自己的出身從來大大方方不加遮掩,更對自己當年游俠生涯沒有羞恥感的劉邦,此刻對于后世人犀利的評價,頂著四人順勢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卻罕見地感覺到了一種微妙。
劉邦你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指名道姓的,謝謝。
劉季的反應卻截然不同。他到底還不像未來發達了的自己,因為在信重的臣子們面前丟臉而不自覺地尷尬,此刻對于這樣的評價都稱得上一句全盤照收。
“原來張耳大哥躲到陳郡陳縣去了。”
記錄下自己的好兄弟眼下的去向,劉季的目光繼續回到天幕之上,眼神中都帶著點興奮難耐的激動。
既然張耳的下落都可以告訴他,那么別人呢就在沛縣的蕭何曹參就算了,那他現在不認識,可是聽起來是他的得力助手的陳平和韓信呢他們在哪里
一個此刻顯得格外大膽,讓回過神來的劉季都覺得有點異想天開的想法悄無聲息地在腦海中萌芽
如果他可以比原本的自己更早一步將這些人聚集起來,那未來和原本的走向相比,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秦王、不,始皇帝如果活著,那么劉季肯定不會起任何的心思。秦朝是他最如臂使指,近乎一體的機器,沒有人有本事能夠對抗他。
但是十年,十年后的始皇帝就將崩逝,繼位的人選雖不明晰,但竟然無力控制局勢。
劉季的眼瞳倒映著天幕的白光。
天予不取,必遭天譴。
在秦國的法治社會中,無業游民毫無疑問是不被容忍的。
劉邦此刻的出路于是也就無非幾條務農是沒有興趣的;推薦出仕需要德行和鄉里的稱譽
,
而他自打去當了游俠開始,
就和這玩意再沒有關聯。
那就只能通過考試,出任小吏了。
秦國是個法治國家,辦事的主要依據就是法律章程。
而我們大家都知道一點盡管法律可能會因為制定的出發點和量刑的輕重而顯得有些冷酷,但它的好處就在于對待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來說,都是一視同仁的。
而這一點放在秦的身上,就體現在于,哪怕知道六國遺民們肯定會對于自己的統治產生負面情緒,在基層官吏的選擇與任免之上,實在的老秦人依舊選擇照自己的規矩辦事又或者是以秦地的基礎,也實在挑不出來更多的基層官吏了。
在這些六國故土,中央主要負責任命縣令和主要官僚,而屬下的官吏卻全部由本地人出任,也算是為當地人參與政權建設打開門戶了。
“后世人真的很重視法律。”
張良回想著之前在劉啟篇章被特意拎出來的肉刑改革,詢問的目光看向了負責整次律令的蕭何“相國的次序,整理得又如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