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了寧靜。
“應該不至于。”
dquo”
“后世人對道和德的要求,從它不少論述的字里行間都可以聽得出來。甚至還不是它個人的舉措,而更偏向后世大部分人的認識。”
張良接過陳平的思考,出口更帶了份感慨“后世很顯然是個文風盛行,禮樂和諧的時代。還挺推崇孔丘的模樣,理當做不出來發掘墳墓這般有損陰德的事情。”
家學淵源的謀士張口就從字義上頭開始分析“堆字,向來可做小山解。那長沙雖然不知是不是我們現在的長沙,但很顯然也是個地名,那馬王堆也當是個地名,表示著那一塊地帶有座小山。”
這樣說韓信就明白了,跟著放下心來
“既然是小山,那么山洪來臨之時確實容易發生什么意外,將我們這時的墳墓沖刷出來。后世人意外發現其中的歷書,倒也不是什么值得詫異的事情。”
他說著說著,甚至還有幾分羞愧“那倒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聲音也就漸漸低落下去,室內的氛圍也就恢復了和睦。
漢初就算不是這樣也別讓我們知道來刺激我們脆弱的心臟,謝謝。
秦楚漢時期,是戰國末年以秦楚關系為主的列國關系的重演和發展。
張楚之立重新開始了秦楚之爭,而后來六國紛紛復辟的舉動,更是將天下一舉從帝國時代拉回到后戰國時代。
列國并立紛爭,諸子百家復現,游俠豪杰并起。
以劉邦項羽為代表的楚人在新的楚懷王義帝的旗幟之下重現了當年懷王為縱長多國合縱攻秦的態勢,并最終一舉消滅了嬴氏秦國的社稷。
但他們卻并不完全打算毀滅秦國的存在。所謂“先入關中者為王”,本身就是為滅秦功勞最大的豪杰所設的獎勵,秦王的位置虛位以待著新的主人,與他們舊六國共同分割天下。
盡管項羽最后出于自己分明功高卻沒得到足夠酬勞的忿怨,拒絕承認先入關中的劉邦的王位,又出于對秦國的憎惡,將秦王的位置拆分給了三位降將,但這到底是他個人的私怨。
而等到他后來作為盟主宰割天下,對于諸侯王的劃分極顯挑撥色彩,繼而再暗殺義帝,使得自己頭頂上沒有一片陰影遮攔。種種這些舉措,我們客觀來看固然可以說,很有利于項羽如果有心的條件下,一統天下、再造帝業。
但我對于他是否真的這么有政治頭腦和稱帝打算持保留態度畢竟任性向來是西楚霸王的特色,他就是單純地覺得沒什么功勞的舊貴族不配和他麾下的將領平起平坐也不一定。
可不管他想不想當皇帝,想不想兼并天下。劉邦被他刻意打壓到關中地區,甚至還不得不捏著鼻子焚燒棧道以示自己絕無東向之心,倒是確確實實咽不下這口氣。
你不想做皇帝,那就讓你老子來
后來劉邦東向,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復現了當年秦出關東向,兼并六國的歷程。
秦楚之爭,最后的勝利者是楚,而楚漢之爭,最后的勝利者是漢,同時也就成了始皇帝已開其端的統一的回歸,帝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