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夠相信嗎
光幕從不管觀看的人的質疑。
東漢朝廷之所以滅亡,實質上是一個有些復雜的問題。甚至和皇帝的所謂明庸沒有太多關聯。
桓靈二帝的昏庸,雖然能讓劉備痛心疾首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他倆君臣情深的時候還不忘點他們一句。
可是無論是和前面的胡亥,還是后面的徽欽二宗以及楊廣之流相比,都能喊上一句小巫見大巫。
事實上,東漢的滅亡完全是從根本上腐朽了,其賴以延續下去的基石與支柱,被無情的摧毀了。
它的中央和地方,呈現出了完全的割裂態勢。
代表地方的豪強地主,也就是所謂士族們,與中央權力進行了徹底的決裂。其勢力之后的不斷坐大,更是使得天下無可挽回地走向分裂,整體的政治生態也慢慢向著士族政治滑落下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漢的滅亡并分裂成三國是一種必然。而三國最終歸晉,也是一種大勢。
“晉”
盡管最初被天幕打了個一臉茫然,蜀漢君臣的頭腦卻依舊是迅捷地跟著其論述在運作的。
曹操能夠得出的結論,他們自然也稱不上艱難。
只是在得出真相之后,劉備咬著后牙根,對這個結果完全沒有辦法接受。
“既然都是曹魏了,那么那曹賊必然篡位。”
他沒能成功光復大漢江山,這是第一重知曉未來的打擊。
可“但為什么最后會冒出來一個,晉”
鷸蚌相爭而被漁人得利的下場,是進一步的第二重打擊。
這個話題,最早還得說回東漢中央的矛盾。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東漢中央朝廷的政治怪圈。
東漢皇統屢絕的特殊局面,使得很多皇帝是幼年繼位,大權因此被太后把握在手中。
外戚集團趁機侵奪皇權,再加上自己本身大多作為軍功貴族集團的地位,分布在朝廷上下把控權力。
雖然也為維護東漢朝廷的穩定發揮了貢獻,比如章德竇皇后臨朝稱制之時,就曾經派遣竇憲大破北匈奴,成就了“勒石燕然”的佳話,助推東漢王朝達到了其鼎盛時期“永元之隆”。
可是卻也飛揚跋扈,專權恣意,連選官權都不過是他們手中的玩具。
面對這樣的權勢,日益長成的皇帝自然會心生不滿,想要奪回權威。卻又因為長成于深宮之中,身邊所最能拉攏過來的勢力,只有對他們來說最為親近的宦官之流。
于是宦官的力量也就隨之壯大,并在皇權的支持下與外戚相抗衡。
比如安思閻皇后曾經廢太子,立少帝,并在少帝死后秘不發喪屯兵自保。結果卻被中黃門發動宮帷政變,迎立廢太子為順帝。
這樣一次次的輪回,東漢中后期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個,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專權獨大,皇帝隱忍發育,宦官幫忙奪權的循環。
直到這個平衡被打破。
“這樣的循環,都能稱得上一句,平衡了”
他的語氣帶著點隱忍的火氣,仿佛用詞都是咬牙切齒般從縫隙中擠出來的。
黑暗之中只有那白光柔和地明亮在他面前,反映出一張面無表情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