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再翻翻史料,其實后漢書和資治通鑒也有關于曹嵩之死的論述。
范曄是南北朝時期的人,離得還比較近,他的資料還是尚且可以采信的。但后面司馬光都到北宋時期,隔太遠了,并且是知名的作者輸出個人觀點極其嚴重,與其說正經記史不如說儒學理論作品的存在,個人就不考慮其中觀點如何了。
于是把范曄的說法再總結提溜上來,他在陶謙傳中說是被其部下所殺,和吳書的記載相類似,但在應劭傳以及曹騰傳中都堅持稱為陶謙所殺,與世語相同。
這下真相就很有意思,并且能夠梳理出一條大致完整的線來了
曹嵩應該真的是被陶謙授意殺害的。
曹操輕聲嗤笑可不是嘛,所以說江對面孫家那小子心里的彎彎繞繞多著呢。
大家都是玩權術的好手,順手高級抹黑一把對手,這有什么艱難的地方嗎
陶謙點背被部下賣了,結果還要自己背黑鍋這個說法,最大的疏漏在哪里呢
不在陶謙和曹操打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服氣向曹老板低頭,而在于曹老板怎么可能完全放過真正的殺父仇人張闿,想要向曹老板低頭的陶謙,怎么可能也完全沒有任何的表示。
是,曹操確實可能有借著復父仇的借口,好師出有名一舉吞并徐州的打算但是這并不能代表,張闿作為直接對他爹下殺手的那個人可以被輕飄飄放過了。
這甚至無關曹操和他爹的真實父子情有多深,而是時代的因素會逼迫他哪怕不擇手段也要為自己的生父復仇,不能在自己有權有勢的時候放任仇人跑到淮南就不管不顧。
“那不是當然的嗎”
孫權聽前面簡短概括的時候還沒什么萬全的把握,此刻聽見跑到淮南之后就沒后續了,卻可以篤定這是他家臣子在暗戳戳使得壞了。
一點心虛都沒有的吳主咂了咂嘴,只感覺這未來的黃門侍郎手腕當時還是有點嫩,估計寫這一段的時候年紀不太大吧。
這種說法也就是估計后世人觀念不太一樣可能會被蒙騙住了,放在當今那是壓根騙不到一個人啊
畢竟要是放在現在,誰家當兒子的敢不給親爹報仇那可是哪怕仇人地位再卑微都不可以放過對面,哪怕自己再弱小都不可以有所退縮。
要不然他們兄弟兩,為什么要一直堅定不移地反反復復打黃祖哪怕內部不算很穩定很鞏固但哪怕不惜惹上劉表也要討伐他
就連赤壁之時,他為了大局和劉表的長子劉琦,以及當時為劉表接納收容的劉備握手言和、冰釋前嫌,那也是建立在仇人黃祖已經先被他殺了的基礎之上。
不都是因為黃祖殺了他們親爹嗎
因為東漢是一個什么樣的朝代呢
孝行大過天,多年察舉制孝廉的標準,讓孝的觀念已經深刻進世人骨髓之中的年代。
東漢的士人們,為了能夠出人頭地
,往往會為了追求清流虛名,“務于絕出流輩,以成卓特之行”,守孝三年基本上都不能滿足他們的追求,為置辦喪禮傾家蕩產自己干脆住進家族墓地里也不是沒有狠人干出來過。
這種夸張的風氣甚至不止于為求出仕的下層士人連袁紹當初守孝都守了六年而是普及到了社會全部的階層,已然成為一種共識。
劉徹a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