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這話說得倒有點過譽對面孫家人了。
倒是宗族家主,對于天子來說,難道家國不算一體嗎用治理宗族的態度面對國家局勢,這也算不上什么大的毛病。
他這邊從容著,下一秒就因為后世人追加的論述,臉上的表情有些僵硬。
恐怕是曹魏君權為臣下所把持的局面,給予了孫權足夠的前車之鑒和危機感。
為了維護孫家皇帝的君權與地位,從他晚年開始,東吳歷代統治者就加大了對手底下世家大族,尤其是江東士族的控制與壓制。
曹操
所以他的后代,實際把控政權的長度,甚至都沒能撐到孫權那小子去世
孫權他甚至還能看見他們曹魏大權旁落臣下
到底是他小子太能活還是他子孫后代太不爭氣了沒記錯子桓還比那小子小幾歲的吧
經常會被人拉出來批判的二宮斗和陸遜之死,其背后的主要動能也正是孫權想要加強皇權專制的意志,和江東士族逐漸掌控政權之間的尖銳矛盾。
我們之前提到過,孫家是完全父子兩輩三個人白手起家發展起來的。作為親爹的孫堅,他的發家史如果簡要概括一下,那么應該叫做土匪洗白上岸記
雖然從籍貫來看,孫家也稱得上是江東地區的一份子,然而孫堅發家之后大部分時間是跟著袁術在北方諸侯混戰里頭混的,孫策繼承父志,一開始也是袁術手下的一員。
這就使得他們的勢力根基并不能和傳統意義上的江東士族相混同,而是摻雜了部分北人的淮泗軍閥勢力。
這些人因為在江東本地并沒有足夠強大的宗族勢力、土地利益,面對江東已經被本土世家大族分割得差不多的利益,自然而然會渴望能夠有一次政治上的洗盤,帶動經濟上的地位提高。
再加上其中有些人籍貫也在北方,所有家族勢力影響力也在北地,于是他們對于北伐的意愿也就格外高漲,很符合東吳想要一統天下之時的動力。
其代表人物有周瑜、魯肅、呂蒙等人,都是孫權前期格外信重的下屬和近臣。
周瑜是第一個對他行臣子禮節和他有聯姻親家關系的存在,魯肅是他聽周瑜的從無名小卒一舉提拔到高位的臣子,呂蒙更是相當于是他自己在淮泗人才匱乏時候一手“孫權勸學”培養出來的。
每個人拉出來和他的故事都能洋洋灑灑寫成君臣情深的篇章,從“此天以君授孤也”殺到“哀痛甚,為之降損”,可以說每個人的傳說都能講的轟轟烈烈。
盡管后世人一開始是為了講他們東吳的滅亡,可是聽見自己與臣子之間君臣情深之后,孫權臉上的表情還是多了幾分飛揚的神采來。
真巧,這里面三個都是他所看好的存在。
“看起來子明未來的作為還要更大,眼下的職位,并沒有完全將他的才華發揮出來。”
他對著周瑜挑眉一笑“但是確實,應該繼續多讀點書。多讀之后,才好更加對他委以重任。”
但是當事情發展到哀痛甚那一句的時候,孫權臉上的笑意也僵住了。
不妙的預感在腦中敲響警鐘,跟著天幕進一步的論述,繼而大腦一片空白。
可惜的是,這些故事最后大多都是以悲劇收場。
周瑜于建安十五年,疑似因為水土不服病死于沙丘,終年36歲。他的兒女也大多早逝,和孫權兒女之間的聯姻也因此作廢。
魯肅于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享年四十六歲。他的遺腹子魯淑,之后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為孫權所重用。
呂蒙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年末去世,孫權為他重金懸賞全國上下最好的醫生也沒救回他的命,無力求助于封建迷信于星象下命道士為之祈命也無濟于事,死在了孫權的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