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據是個好孩子。”
沉默著平復自己的吐息,孫權最后還是只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遮掩住自己真實的情緒。
而在晉滅吳之戰中,東吳高級將領的戰死率也是不正常的高。更有像張悌這樣的存在,分明可以突圍自保,最終卻選擇以身殉國。
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在父親據守壽春與司馬家展開對峙的時候入質于吳,在父親身死后出仕吳國做到了大司馬之位,但在吳國滅亡后卻終身不肯仕晉。
哪怕他和晉武帝曾經有過舊情,姐姐也是瑯琊王妃,他卻恥于和司馬炎再度相見,回到家鄉后更是傳聞不肯面向洛陽方向而坐。
他自己給出的理由,是司馬家和他有殺父之仇。但又何嘗沒有與他同僚的張悌當時,本可以和他一起離開戰場,卻選擇留下報國,并且就在他眼前百步之外為晉軍所殺的緣故呢
曹操
好奇怪啊。
他忍不住皺起了眉,因為自己的直覺和后世人目前講出的事跡的沖突
雖然聽上去,那個諸葛誕好像是和司馬家對立,并且曾經是他們大魏的人。有著諸葛這個姓氏的加成,看起來還挺忠心耿耿的樣子。
但是他怎么心里一這樣聯想就覺得別扭,覺得微妙呢是因為那個瑯琊王妃的問題嗎,還是因為他兒子竟然曾經還和那個司馬炎有舊情
一時摸不著什么頭腦,但是曹操猶豫幾番之后,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默默按下不表。
插播結束,我們回到最開始那個,為什么我堅持劉禪樂不思蜀絕非保民論的問題上去。
同樣是被很快滅國,當國君的最后選擇出城投降,孫皓對于司馬家,乃至于整個西晉政權的態度就很讓人大快人心了。
最經典是陰陽怪氣司馬炎。
不知道是不是司馬昭當年讓劉禪說出了樂不思蜀這種話的感覺實在太爽,讓司馬炎心中也暗戳戳想要效仿一下,還是因此給司馬炎留下了亡國之君都不怎么硬氣的刻板印象,孫皓投降之后不久就被帶去和他見面。
司馬炎就很感嘆地對他說,他在北邊為孫皓設置他眼下這個位置很久了即希望孫皓成為他階下囚很久,心里很明顯美滋滋地準備聽孫皓違心的稱臣。
結果孫皓直接一句“我在南方也給陛下留了個這個位置”懟了回去,完全不吃他這套,把司馬炎都整無語了。
但是他還不甘心,繼續想要羞辱孫皓,之后就讓他為自己做爾汝歌。
然后正在喝酒的孫皓直接舉起酒杯就是一句“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好家伙,您前面還用一句陛下裝一裝,最后干脆直接“令”都出來了
什么叫做語言藝術啊,直接讓司馬炎當場后悔聽他說話。
他有表現出分毫的“忍辱負重”,“討晉帝歡心以保全民眾”的意思在嗎很明顯沒有啊,這小子作為亡國之君簡直狂得離譜。
但是江東有因此再度蒙難嗎
沒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