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像我們前邊吐槽過的那樣,宋朝的解決方案,很大程度上矯枉過正。為了解決唐末五代的問題,而給自己創造出了新的問題。
也就是王安石,或者說,宋朝代代變法派們想要針對的三冗兩積現象。
趙頊默然。
為了壓制地方,使得地方的流民、災民甚至賊寇不至于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抗中央的勢力,所以把他們都招攬進軍隊。這就成了冗兵。
養著那樣一支龐大的軍隊,還要記得厚待賞賜百官,要給遼夏交納歲幣歲賜,于是冗費也就跟著出現。
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一旦考中進士就立即被允許做官,尤其是殿試還不允許刨除學子,對恩蔭入仕的官員也頗為寬容,這樣林林總總匯聚起來,變成了冗官。
他的臉上沉默著,露出一抹苦笑。
這么看來,他們大宋之所以沒能成為一個大一統政權,其實是因為本質上,他們并沒有完全把那幾個趨勢解決掉吧。
正相反,為了趙家帝位的穩定。他們更有意放縱了黨爭只有被他們唯一允許強大起來的文官勢力內部都不是一條齊心,他們才能夠確保對方不會聯合起來推翻自己。
所以他們才會落到這個地步啊
趙頊伸手按住了自己的額角,平復著自己有些急促的呼吸,靜靜等待著那陣突然的眩暈感消失。
他們之所以要變法,本質是在為當初沒能徹底解決的問題還債。
然而變法從來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放在大慫那樣一個特殊且復雜的環境下,更是困難程度翻倍。
首先,宋初的思想大環境對于變法思想的生根并不友好。
趙匡胤
喘著粗氣,將自己搖搖欲墜的理智從一瞬間破防的恐慌中拔了出來,宋朝的開辟者抬起頭,對著后世人這番言辭瞇起了眼。
這話說得,十有八九得和他沾上干系了。
我們都知道在宋的前面是五代十國,一個北方文化因為多年胡化影響產生斷層的時代。
南方雖然相對穩定,政策延續,并且由于統治者注意保境安民,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再加上北方精英移至蜀等地的原因,經濟文化比之北方都更為發達。
奈何趙匡胤是北人啊,他天然屁股就坐在北人那邊,南方政權培養出來的文人官員有不少曾經都和他站在敵對立場上。
這些人用倒不是不能用,但是他總得保證自己的利益集團吃飽了再說,不能一下子就全盤讓南人官員占據高位了。
這就導致宋初的時候,朝堂上最流行的學說是什么呢
戰亂殘局之后朝代們的最愛,道家黃老之術。
“要不然呢”
趙匡胤琢磨了一下,還是覺得自己這樣做沒什么毛病。
畢竟,后世人自己都承認那黃老之術最適合應對戰亂后的殘局了不是
大家都沒錢折騰啊,
那不捏著鼻子說自己無為而治比較好聽嘛。
等到前面幾代人茍過來了,再來個有作為的皇帝開始搞事情。這是基本套路啊漢朝不就走得這個路子。
就算命不好沒抽出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那也跟他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