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后世人覺得的,商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光幕緩緩開口。
我們來舉個最直觀明顯的案例。
很多人在高中的時候,都有學過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其中有一段,介甫是這樣說的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王安石愣了一下。
當初因為后世人那番話,他的改革推行得倒還算順利。最起碼司馬光是沒那個顏面和他公開辯駁了。他很早就辭去了官職,一個人悶在家里不問世事專搞學術。
甚至連他原本寫得好好的資治通鑒,都因為后來唐朝篇后世人的破口大罵,批判他寫史寡德,摻雜了過多的個人私情和虛假描寫,而不得不狼狽地開始重新修改。
唔,反正王安石私下揣度了一番,覺得他是不敢再干出比如“將武則天殺女寫得繪聲繪色,好像自己就在床下聽墻角見證了全過程似的”這樣的事情了。
畢竟雖然王安石不會跟他計較些什么,但對他未來的割地行為十分不滿的趙頊,以及向來小心眼將黨爭貶謫之仇記得死死的章惇,若是發現他還是“死性不改”的話
嗯,后世人那樣犀利的評價,恐怕就要通過他們之口流傳史冊了吧。
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答司馬諫議書,這種一看就是司馬光原本未來上和他就變法問題爭吵的書信了。
不過盤庚遷殷這樣的典故,只要是讀過尚書的文人,當然是都知曉的,因為其中就有專門的盤庚篇。而不少史家也夸耀過這位“圣王”
“行湯之政,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王安石緩緩將自從天幕出現后,他又重新看了一遍的史記中的評價道出。
在儒家學者看來,這是一位合乎“三代圣德”的賢王明君。
而后世人似乎也贊成這一點。
聽起來就是特別果斷、英明,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個中興之主模板的明君是吧
尚書盤庚中對他的遷都講話是這樣記錄
的
“古我先王,
亦惟圖任舊人共政”
從前我們的先王,
也只是謀求任用舊臣共同管理政事
有記性好,熟讀尚書的文人已然下意識開始背誦起來盤庚篇的行文,哪怕是在尚書中也顯得古奧艱澀。最先想起來的當然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幾句。
是商的歷代先王奠定了今天的王朝,如今商朝不幸遭遇大災,他們卻沒有出手相救,就是想要我們離開此地。
“哦哦,是這一段”
背錯段落的文人咳嗽了幾聲,略帶尷尬地想要挽回一下自己的顏面“我還以為是上篇,沒想到后世人出乎意料從中篇開始講起”
如果你們心懷不滿,不服從我的搬遷命令。我家先王會從天上給你們降下懲罰,說“為什么敢不服從朕的幼孫”
一旦先王們不高興,從天上懲罰你們,你們就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
那背錯書的文人沉默了。
尚書原文是這個意思嗎好像是這么個大意吧。但是,但是
他心里支支吾吾了半天,還是沒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為什么,后世人翻譯了一下,變得特別